再别康桥教案( 四 )


第七节   “悄悄的我走了, 正如我悄悄的来;我挥一挥衣袖, 不带走一片云彩 。 ”
诗歌的结尾 , 为了强化“再别”的感情色彩 , 诗人又回到了开头的告别 。 与第一节诗相比 , 其他的诗句都没有任何的改动 , 只是更换了最后的一句 , 但这种复踏已不是简单的民歌体的复踏 , 它传达出了更深的情感意义——“不带走一片云彩”是诗人在经历了康河的漫溯后产生的灵性 , 使其对康桥的爱和眷恋化成的一个洒脱的意象 , 一个极富动态感的姿态 , 给全诗平添了几分诗意 , 增强了几分飘逸与潇洒 , 并在出人意外的奇想中 , 透出了诗人独特的个性美 。 全诗也由此完成了一个美丽的圆形抒情结构 。
(三)、 整合小结 , 体味情感
中国诗词中写离别的诗作不胜枚举 , 下面我们就随便举几个例子 , 拿来与《再别康桥》比较一下 , 大家看看《再别康桥》有什么特别新颖之处?
例 1
此地别燕丹 , 壮士发冲冠 。 昔时人已没 , 今日水犹寒 。 (骆宾王《于易水送人一绝》)与君离别意 , 同是宦游人 。 海内存知己 , 天涯若比邻 。 (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寒雨连江夜入吴 , 平明送客楚山孤 。 洛阳亲友如相问 , 一片冰心在玉壶 。 (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
李白乘舟将欲行 , 忽闻岸上踏歌声 。 桃花潭水深千尺 , 不及汪伦送我情 。 (李白《赠汪伦》)
明确:离别的对象特别 。 一般离别诗离别的是人 , 这首诗离别的却是“西天的云彩” , 告别对象由人间向天空转移 , 跳出了寒喧叮咛的俗套 , 给人清新飘逸之感 。
例 2
执手相看泪眼 , 竟无语凝噎 。 (柳永《雨霖铃》)
零落残魂倍黯然 , 双垂别泪越江边 。 (柳宗元《别舍弟宗一》)
渭城朝雨邑轻尘 , 客色轻轻柳色新 。 劝君更进一杯酒 , 西出阳关无故人 。 (王维《送元二使安西》)
故关衰草遍 , 离别正堪悲 。 路出寒云外 , 人归暮雪时 。 少孤为客早 , 多难识君迟 。 掩泣空相向 , 风尘何所期 。 (《送李端》卢纶)
明确:营造的气氛轻松 。 “多情自古伤离别 。 ”自古以来 , 离别总是免不了一种沉重愁绪 , 但这首诗只着色绘景而不摹声 , 以“轻轻的”“悄悄的”“沉默”造成一种寂然无声的寂静环境 , 排除了离别中因伤别而产生的沉重感 , 增加了飘逸的 成分 。
例3  设想一下 , 如果是你们要远行 , 面对父母亲友 , 你们眼中所看到会是什么样的情景呢?结合你们自己的经验 , 设身处地地为徐志摩设想一下 。
明确:意象的选择新颖 。 照一般情况设想 , 诗人告别康桥时 , 当有送行的人 , 诗人的眼中也会看到高楼大厦、车水马龙 , 耳中也会听到机械的轰鸣 。 但这一切 , 诗人都没有摄入镜头 , 写入诗中借以寄情的物象是“云彩”是“金柳”“柔波”“青荇”“青草”“星辉”等自然物 , 这些物象给我们一种什么样的感觉?就好像作者是一位不食人间烟火的神仙 , 营造出的是一种清新之感 。
(四)、艺术总结 , 领会韵律美
从思想内容上来说 , 这首诗只表达了一种微波轻烟似的情绪 , 社会投影很模糊 , 表现不出五四时代的时代精神 。 但从诗歌艺术的角度来讲 , 这首诗却地位崇高 , 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境界 。
(1)意境悠婉怡人 。 徐志摩笔下的康桥具有生命、灵性 , 带有诗人柔和飘逸的风度 , 与诗人的感情融为一体 。 而诗人的情怀也不是直白的显露 , 它是热烈而有分寸;淡淡起头 , 又淡淡结尾 , 却包含了许多复杂情绪 , 使人产生丰富的联想和回味 。 《再别康桥》既继承了古典诗歌的传统 , 又在别离诗中 , 注入了现代人对自己生长的母校深情厚爱 , 并超越了一般离别眷恋人情感叹 , 更具有了现代知识分子崇尚自我的个性色彩和追求自由的谈谈的象征意蕴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