松, 其原意为放松、解开、放开, 太极拳称为松柔、松静、松活、松动 。 太极拳的体松, 是指练拳时在保持身体正确姿势的基础上, 在心情清静的前提下有意识地让心脏、全身关节和肌肉进人最大限度的整体放松, 形成一种由内到外有机统一的协调运动 。 “四肢百骸不松, 则心意气力不通, 则周身动作不调 。 ”太极拳的体松是松柔、松活、松静、松融, 放松是用意的, 是积极振作的, 不是漫不经心、消极疲塌的;不是松散、松懈;不是那种为了表现松, 而有气无力, 松软漂浮、摇头晃脑、手舞足蹈;更不是神气活现, 故作姿态, 自以为松柔 。 其实散乱 。 只要坚持“用意不用力”的练拳, 就会逐步产生一种轻灵而沉实的富有弹性和韧性的内劲 。
沉, 意为降落、往下落、向下放 。 太极拳沉为沉静、沉着、沉稳、气沉等 。 太极拳演练中的沉, 要在息心静意、气沉丹田、用意不用力的引导下, 在形体上做到沉肩垂肘、含胸拔背、松腰落胯, 使之两足有力、下盘稳固 。 正像一代名师李雅轩比喻的那样:练习太极拳身势如载重之船, 既有动荡之形势, 又有沉稳之状态, 上有重力下沉, 下有浮力上承 。 又如火车车箱, 腿脚如车箱下之弹簧, 不使车箱上扬下落, 平稳前进 。
松和沉是太极拳的两个要素, 是一个统一的整体, 故有松沉之说, 虽含义不同, 但是二者相辅相成, 缺一不可 。 松是在沉的基础上放松, 沉是在松的前提下沉实 。 没有沉的松是松懈, 是漂浮:没有松的沉是真沉, 是僵滞, 所以松沉相因, 松沉互济 。 在演练中对松沉的总体要求应做到:舒松自然、庄重沉稳 。 对身体各部位的要求则是:头部须正直沉着, 神贯于顶, 肩肘须松沉下垂, 双臂微屈, 胸部舒松内含, 气沉丹田, 腰胯圆转自如, 松静沉塌, 腿足虚实分明, 轻灵沉稳 。 在心静体松的同时, 按此行动走架, 即可做到松沉 。
三、连贯圆活
掌握太极拳的正确姿势, 练拳做到心静体松, 只有练习太极拳的基本要求, 是否做到周身协调、圆满连贯, 才是衡量太极拳, 表现太极拳神韵的重要依据 。
太极拳演练中所要求的“连贯”, 其一是肢体的协调一致, 即“节节贯穿”, 肢体的协调是上肢与下肢的协调, 四肢与躯干的协调 。 肢体的协调必须以腰为轴, 上肢动作则以腰带背, 以背带肘, 以肘带手 。 下肢动作则以腰带胯, 以胯带膝, 以膝带足 。 拳论云:“其根在脚, 发于腿, 主宰于腰, 形于手指, 由脚而腿而腰, 总须完整一气 。 ”内要做到“心与意合、意与气合、气与力合”, 外要做到“手与脚合、肘与膝合、肩与胯合” 。 从而达到内与外合一、上下相随、周身一致, “扯之一毫、动满全身” 。 其二是指动作转换协调连贯, 即“势势相连”, 前一动作结束就是下一动作的开始 。 势势之间衔接自然柔顺, 没有一丝间断和停顿, 即不存在断劲, 从而形成整体动作连绵不断 。
太极拳的协调连贯, 还必须掌握“意欲向上, 必先寓下;意欲向左, 必欲右去;前去之中, 必有后撑;上下左右, 相吸相系;对拉拔长, 曲中求直”的对称协调的五个规律(摘自《太极拳研究》) 。 增加协调的内在质量, 使之劲力顺达, 形成蓄发变化 。
圆活是在连贯的基础上做进一步的要求, 即是圆满活顺 。 在无限延长的螺旋式弧形运动中 。 圆满地不凹不凸, 不起棱角, 没有缺陷 。
太极拳是圆的运动, 月亮围绕地球转 。 地球在自转的同时绕着太阳转, 它们的运动规律是永远不停地在做圆的运动 。 我们的先辈在探寻天体运动规律的同时, 也在寻找人体生命之理, 认识到生命存在的根本之理是圆的运动, 圆的运动是万物生存的根本法则 。 “远取诸物, 近取诸身” 。 太极拳也正是基于对宇宙圆的运动的认识和理解, 确定了自身圆的运动规律 。 练习太极拳必须在圆的运动形式上体会手法、步法和身法, 体会肢体参与由内向外的弧形运动的规律和要领 。 人体在运动时以腰脊为总轴, 上肢以肩、肘、腕关节为轴, 显现由立圆、平圆、斜圆所构成的多主体的弧形缠绕 。 下肢双脚轮番交替支撑体重, 暂不负担支撑体重的腿 。 不是在完成立圆弧形轨迹的运行 。 便是完成平圆弧形轨迹的运行 。 只有认识、理解太极拳圆的运动规律 。 遵循弧形运动规律, 才能做到圆满活顺 。
推荐阅读
- 傅钟文谈练太极拳的要领 传统杨氏部分动作注意的问题
- 丹田内转功法 开三关通三田-太极拳收式
- 太极拳静心慢练是活桩 太极拳气达四梢练功法
- 太极辅助小功法介绍 太极拳内功的几种练法
- 太极拳四法,眼、手、步、身 “看”腰隙和“在”腰隙
- 球体感是掤劲产生的源泉 如何练好太极拳收势
- 杨式太极拳85式习练之要求 民间太极拳谚语
- 沈纪根先生谈太极拳 太和先生答杨式太极拳高级群拳友问
- 讲透彻太极拳的道理 太极拳“提放术”之秘诀
- 很好的体悟 太极拳之练法 善增话太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