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外合一上下随 浅谈太极拳的“含胸”与“气沉丹田”( 二 )


三、关于气 。 气之一字认识理解最难 , 古之“气”乃为宇宙本源 , 是世界最精微物质;又是一种理念、世界观、方法论 , 属哲学范畴 。 拳中之气 , 与丹道或医家之气又同又不同 , 气有先天后天之分 , 有真气元气之说 , 丹家视气为能量 , 医家视气为生命本原 , 又有营卫之别、表里之辩、正邪之分 。 丹、医、皆讲子午流注循经运行 , 功家以周天为宗 。 气分阴阳 , 阳者刚而阴者柔 , 阴阳气和合乃混元 , 混元一气气自通 , 混元之气中正不偏而浑圆 , 又谓之中气 , 中气即元气、真气 , 亦谓正气 。 然不论持何种说法气之为气终是自然之事气血运行亦非人之所为 , 故说法 , 气之为气终是自然之事 , 气血运行亦非人之所为 , 依笔者体验 , 似无必要主观妄为循经周天 , 强制而为犹如“揠苗助长” , 顺其自然才是长寿丹 。 “气”之一字全在心静 , 对于个中之理 , 拳学先贤早有论述:“在意不在气 , 在气则滞 , 有气者无力 , 无气者纯刚;意到气到力自到” 。 此即“拳中本无气 , 气而不气 , 不气而气”之理 , 意、气、力乃一 , 意气合一 , 气力不二 , 只是分说而有别 。 拳中之气无非劲力而已 , 或称内劲、内力、内功等等 。 练“气”总要归神 , 神凝气则聚 , 心平气则和 。 所谓的“敛气入骨(髓)” , 就是敛神凝神 , 所以说“练气归神” , 心清神静 , 心浮气躁 , 气在心而不在身 。
至于拳中放松后的各种各样感觉 , 即所谓的“气感” , 犹如气功中的“八触”现象 , 皆是自然的反应 , 并无神奇 , 亦无神秘 , 更非 , 万万不可以幻为真 , 以虚为实 , 若不辨虚幻 , 执着于气者极易出偏 。 如前所述 , 气乃是一种自然感应 , 拳中务要顺其自然 , 自然而然 , “其中有物 , 其物有象 , 恍兮惚兮” , 来不拒去不留 , 要勿忘勿助 , 若即若离 , 似是而非 , 千万千万要:勿想气、勿运气、勿引气、勿导气 , 只是悉心感悟和体味期间的各种变化的感觉就足够了 , 久之气自知 , 知而自能用 。
所谓的“气”是随人的意识、意念(即思维的活动)的变化而变化的 , 思维意识是生命运动的总枢纽 , 运动则是靠神经传导和气血的运行而维系的 。 身强气则盛 , 气盛血旺人自强 , 意动形随气自生 , 周身顺随气则畅 , 生气腾腾劲自足 , 气依形而生随形而散 , 意之所注气即赴焉 , 意注气聚力自生 , 意气合一 , 气力者不二 , 所以“气力”抑或“力气” , 而非运气使气所为 , 盲目的运气导气只能伤身害己 。 拳中之“气”虽不是指呼吸之气 , 但与呼吸息息相关 , 没有呼吸就没有气感 , 哪怕是最微弱的呼吸 , 即便是自己已经感悟不到的呼吸(所谓胎息等) , 其呼吸仍未停止 , 只不过其息微而不觉 , 其感深而悟微精而已 , 丹田呼吸 , 不仅强化了神经的敏感 , 也增强了周身的协调和力量的凝聚 。 含胸和气沉丹田两者密不可分 , 胸腔似如气的调节开关 , 而腹腔则是气的感应器 , 气是由腹腔压力的变化而自然感应的 , 而气的应用则是靠呼吸的调整来完成的 , 皆是自然而然中之事 。 拳中“气”不在气 , 惟调身、调息、调心而已 , 神清心定息如水 , 若能呼吸顺拳并自然 , 自能一片神行无滞患 。 “气而不气”若得真言入圣途 , 原来“真气”乃“虚无” , 悉心悟静心悟 , “不气而气”自能得拳中之真正元“气”——内劲 。

是全身心的整体运动 , 讲究意气神形的高度统一 , 要求四肢百骸协调一致地服从大脑的指挥 , 一动无有不动 , 一合无有不合 , 使太极内劲能由足而腿而腰而脊而肩而手、完整一气地节节贯通 。 要达到这一整体要求 , 就必须在习拳练功时 , 做到“上下相随、内外合一、周身一家、混元一体” 。 当然 , 这不是一朝一夕所能做到的 , 须经过长期的、反复的学习和研练才能达到 。 不可求速成 , 欲速则不达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