练拳时怎样才能做到身体平衡 太极拳的内外相合

的的拳论中不但有内三合与外三合,而且要体现出内外相合 。
内三合为心与意合,意与气合,气与力合 。 神、意、气的谐和,能使机体的内在功能系统逐渐同化,产生中和之气,周身各部都得到锻炼,精力充沛,动作灵敏 。 拳论讲:“精神能提得起,则无迟重之虞 。 ”“神为主帅,身为躯使 。 ”意是心、神发出的指令,是大脑产生的本能,意可调动周峰的运动 。 拳论讲“意动身随”,神与意是密切相连的,有心神之令,才有意动,只精神无意念,则无有方向,必致散漫,只意念无精神,神不能内固,气必散乱 。 所以神与意要和 。 在神的统帅下,具体行动中,太极拳要求处处意念在先,每一动都要有意念来支配 。 意是无形的想像力,不可能产生功能,需要用气来引导 。 气是生命之源,而太极拳是以神意引导修炼产生的中和之气,每一动作意到气到,以气运身,可使周身舒通灵活 。 气与力和产生内力,此力与身体固有拙力和全国僵劲不同 。 在练拳时,要身心放松和大脑安静,一举一动均要用意不用力,先意动后形动,这样才能做到意到气到,气到劲到,动作才能沉着,久持之后气才能收敛入骨,达到“行气”最深入的 。
外三合分为手与足合,肘与膝合,肩与胯合 。 首先心与意合,就是打拳时心意不要外驰,一边打拳一边还心里想着别的事,这样就是神散,而意与气合,则是心意与呼吸的配合,气与力合产生内力,这种内力与平常的拙力不同 。 手与足合,即手的劳宫穴与脚的涌泉穴左右交叉相合,肘与膝合,就是肘的曲池穴与膝的阳陵泉左右交叉相合,肩与胯合即是在身体转换时肩井穴与环跳穴左右交叉相合 。 只有这样,才能构成手足圈、肘膝圈、肩胯圈的三道防线,使对方难以进攻 。 正如拳论所讲“上下相随人难进” 。 内三合是产生内在中和之气的基础,外三合是产生整劲的外在结构基础,当内在的中和之气与外在的形体结构协调运作,即可达到身随意动,一举一动自然而浑然一体的太极状态 。
翟维传

关于内外相合,下面是解守德的论述 。

很多人理解其根在脚,是脚使劲蹬,腿使劲蹬,腰使劲顶,全理解错了 。 所以这里面的内外相合,是你的内气沿着你的经络走向形成相合 。
太极拳讲“松、散、通、空”,到了全身空透的阶段,就是全无身体边缘的感觉,内气在身体的任何部位都能畅通无阻 。 所以,真正的内外相融,是内与外完全没有界限,才叫相融,内与外合而为一.这时你的体会和感受就不一样了.现在你们虽然经常有没有身的感觉,但是还是假象,自己感觉得很好,可是别人一模你,你的手还在那里,身体还在那里,这就是没有融 。 真正到了内外相融的阶段,是别人无论怎样摸你,攻击你赌,都让别人感觉到是一个虚空的存在,要摸摸不到,要攻击攻击不上 。 但内外之间的种种变化,却又是完全为你所控制 。
太极拳讲内外相融,还有一个自己和对手融为一体的问题 。 在实际应用时要有与对手“我中有你,你中有我,我就是你,你就是我”的变化和感觉 。 自己身体的身体内在气势所产生的运动变化可以控制身体周围的变化,这样人家一接触你就好象掉到深渊里 。 为什么会有这种感觉,这就是将外面的东西拿进来,里面的东西同时松出去,这就是内外相融 。 这就是道家所说的,精气聚集到了“内得”的程度,就能“博气如神,万物备存”,从而“遍知天下,穷于四极” 。
此外,练太极拳体会内外相融,有一个讲法大家要认真体会,这就是“触觉要柔,流水穿堤” 。 意即在接触外面的人物和事物时,要能够和内里的脏腑经络交会流注相联系 。 换言之,也就是要将外面的拳脚运动、姿势架子的操作和内里的吐纳呼吸,分经的运气循环统一起来,内个一致,则不论触觉到外来人物袭击或者风寒病魔的侵犯,或者触觉到内里脏腑的气脉阻碍,都可用内劲进行流水般的冲击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