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命门穴在太极拳运动中的枢纽作用 太极拳中的十二对矛盾


【浅议命门穴在太极拳运动中的枢纽作用 太极拳中的十二对矛盾】
运动一身备五弓 , 腰脊为主弓、命门穴为主弓弓把的中心点 , 善于用意贯注命门穴 , 可以充分发挥其进退转换、支撑四面八方的枢纽作用 , 有利于运动整体协调、合力集中而不散乱 , 这是太极拳身法的精要 。
中华 , 源远流长 , 可追溯到数千年之前 , 在漫长的社会发展过程中 , 人们积累了很多套路和实践经验 , 总结和升华为精辟的武术理论 。 如太极拳从中崛起 , 逐渐发展成为中华武术最著名的拳种之一 。 由于太极拳兼具竞技、防身、健体、防病和延年益寿等多种功用 , 因此深得人们的喜爱 。 而太极拳的古典理论更加素负盛名 , 它以古代阴阳五行学说为理论的基础 , 处处讲究阴阳平衡 , 把具体的外形动作和内气运行都抽象化为一个《太极图》 , 高度概括了太极拳运动是一种在动态下的立体螺旋运动 。 太极拳不但是祖国的传统文化遗产之一 , 也是中国宝贵的体育遗产之一 , 颇受世界各国人民所喜爱 , 继承发展这部分遗产 , 对于推行全民健身运动 , 强身健体 , 治病防身都具有重大的意义 。
太极拳很多古典著作难学难懂 , 很多基本原理必须经过刻苦的练习才能逐步领悟 。 笔者于1974年在潮州市有幸聆听过罗基宏先生的讲学 , 对太极拳基本身法有初步认识 。 罗基宏先生特别强调太极拳身法要充分发挥腰脊命门的枢纽作用 , 无论是前进后退 , 左旋右转 , 都要意贯命门 , 以身弓的命门为中心点向后撑实 , 整个身法才能平衡协调 。 笔者在长期练拳过程中 , 更加深刻领会罗基宏先生这一提示 , 有一些体会和收获在此琐谈 , 旨在与练太极拳的爱好者共同探讨和交流 。
一、太极拳一身备五弓 。
“一身备五弓”指的是身躯犹如一把弓 , 两手为两把弓 , 两足又为两把弓 。 五弓合力即为全身的整体劲 。 五弓协调 , 触之则旋转灵活 , 能蓄能发 , 能屈能伸 , 连绵不断 , 滔滔不绝 , 刚柔相济 , 阴阳调和 , 对健身和推手都起着很大作用 。
身弓以腰为弓把 , 哑门(颈椎第一节)和尾骨(长强穴)为弓梢 , 上下对称 , 对拉拔长 , 相系相吸 , , 增强弹力 。 身弓备 , 则腰部柔韧有弹性 , 立身中定而下沉 , 上于“哑门”虚竖 , 大椎鼓起 , 下于尾闾骨前送 , 起到方向舵的作用 。
手弓以手为弓把 , 以意注于肘节 , 使劲沉着松静有定向 , 手腕和项下锁骨为弓梢 。 手弓备则伸屈随意 , 粘连走化自如 , 懂劲而得机得势 , 处处能整体协调而不散乱 。
足弓以膝为弓把 , 胯骨与足跟为弓梢 。 足弓备 , 则膝关节有力而微前挺 , 胯骨松沉而后撑 , 臀部与足跟齐 , 把臀部之劲贯至足跟 , 两足跟气往下沉而劲自然往上翻 , 腰腿之劲自然上下相系相随 , 做到劲起脚跟 , 主宰于腰 , 通于脊背 , 形于手梢 。
五弓合一是全身内外整体练法的必然要求 , 也是“劲”以曲蓄而有余的必要条件 。 练拳和推手的过程 , 每站一势 , 必须检查是否五弓俱备、是否形成既能“八面支撑”又能“八面转换”的蓄势 。 “八面支撑”是稳固厚重 , “八面转换”是旋动灵活 。 只有周身劲整而弧形走化 , 直线发劲 , 就能做到“机由己发 , 力从人借” 。
二、命门穴为主弓的重要位置 。
命门穴位于两肾之间 , 属督脉 , 有生命之门 , 先天之根本的含义 。 命门穴与任脉的神厥穴(肚脐)又前后对称 , 与腰的带脉又缠绕一周 。 带脉的循行路线较为简单 , 起于季脉肋下方 , 横绕腰腹周围 , 前平脐 , 后平十四椎 。 带脉的“带”字 , 含有腰带的意思 , 因其横行于腰腹之间 , 统束全身直行的经脉 。 足部的阴阳经脉都受带脉的约束 , 带脉与冲、任、督三脉的关系极为密切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