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极拳哲理-郑曼青 董英杰太极拳口诀二十则( 二 )


(十五)人乃动物 。 并具灵感 。 譬如我以拳击一人 。 彼当以手推开或身子闪开 。 决不能静立待打 。 抵抗乃人之本能也 。 静物则不然 。 如悬一沙包 。 垂悬不动 。 拳击之后 。 当能后鼓盪 。 然其鼓盪之路线 。 乃一定之路线 。 向左击之 。 向右盪回 。 此乃物之反应也 。 人则不然 。 一拳击去 。 对方能抗能空 。 变化无定 。 此人之反应也 。 拳术家有稳 , 準 , 狠三字 。 等求我不发劲 。 发则所向披靡 。 然何以求稳準狠 。 须先求灵感 。 读者应在前篇王宗岳先生之行功论内求之 。 即彼不动 。 己不动 。 彼微动 。 己先动 。 须在动未动之时 。 意未起形未动之间 。 争此先者 。 所向披靡矣 。
(十六)或云练太极拳后 。 不可举重物 。 不可用蛮力 。 此则未必尽然 。 未学太极拳 。 一身笨力 。 全体紧张 。 既学太极拳 。 全体鬆软 。 筋畅气通 。 务必练去全身紧张 。 仍须保持原来之笨力 。 因鬆软之后 。 笨力变為真劲矣 。 昔人谓笨力称之曰肩膂之间也 。 不能主宰於腰形於手指也 。 故笨力為本钱 。 鬆软是用法 。 小本钱可做大事业 。 不得其法 。 本钱虽大 。 事业无成也 。 故得太极拳真理以后 。 举重摔角 。 拍球赛跑 。 随意可也 。 不必禁忌 。 但依编者愚见 。 各种运动 。 不如多打几趟拳 。
(十七)道经云 。 一阴一阳谓之道 。 太极即阴阳也 。 在此原子时代 。 何物非阴阳 。 故行功论有云 。 偏沉则随 。 双重则滞 。 偏沉双重 。 阴阳不匀也 。 故读者於举手投足 。 务须注意 。 一阴一阳一虚一实 。 老子曰 。 吾善藏其餘 。 祈揣摩之 。
(十八)太极文解 。 文武二字 。 文以养其身武以御敌 。
(十九)以上写各条 。 均经验也 。 理论也 。 真实功夫 。 尚须在十三式中求之 。 功夫纯熟 。 自得得心应手之妙 。 练功时最好少求理论 。 多做功夫 。 余曾曰 。 功夫昔人好 。 理论今人好 。 实在理论一多 。 功夫不专 。 进境反少矣 。 拳术界中人多讲义气 。 学者当尊师重道 。 厚敬师傅 。 感动师傅 。 则為师者必尽心教导 。 此虽世俗之理 。 但中国人情如此 。 不可不注意 。 爱学真功夫者 。 更当注意也 。
(二十)孟子曰 。 尽其心者 。 知其性也 。 知其性 。 则知天矣 。 火之炎上 。 性也 。 水之润下 。 性也 。 此物之性也 。 春茂秋杀 。 天之性也 。 恶劳好逸 。 惧死贪生 。 此人之性也 。 然火遇风可吹之使下 。 水之遇火 。 能蒸之使上 。 松柏心坚 。 秋冬不凋 。 人知礼义 。 见义勇為 。 此乃易后天之性返入先天也 。 人未练拳之时 。 百脉滞塞 。 筋紧缩而短 。 故力聚於肩膂 。 既练之后 。 百脉畅通.筋长力舒 。 由肩而臂 。 由臂而腕 。 由腕而形於手指 。 渐渐弃后天而转入先天 。 如得先天本能 。 则神妙不可思议 。 学者得此劲后 。 当知余言之非谬也 。


郑曼青先生 主讲 
李野文 笔记
各位同道 , 先生主各位同学:今天本人承蒙韩理事长之邀 , 到这里来讲"之哲理"并能于久别后在这里与各位见面 , 本人感到非常高兴与荣幸 , 兄弟离开台湾六年多来在美国向侨胞及美国人士讲授太极拳 , 主要是宣扬我们中国的固有文化 。 今天我们在台湾来讲太极拳比在美国人士面前讲太极拳较有意义 , 也较容易 , 因为在美国讲太极拳最大的困难就是翻译;我们讲太极拳最重要的是讲"气" , 但西方人士对于"气"字则非常之隔膜 , 所以一个"气"字在美国始终没有翻译好 。 太极拳是宋朝末年张三丰先生所发明的 , 其原理则是根据老子的理论 , 老子这部书是在五经之后 , 四书之前所著成的 , 至于孔子则没有著书 , 他是"述而不作"的 , 所以老子这部书在中国哲理上来说 , 是很早的一部书 , 但其原则为何?就是"专气致柔 , 能婴儿乎"?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