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善伟:太极拳与书法运气 太极拳的“拳外功”

中华博大精深, 拳种繁多, 然而, 拥有众多修炼者的拳种要首推, 这一东方古老的武术拳种, 蕴含了民族文化之精华, 是中华民族聪明智慧的结晶, 它的精深的一面, 可使修炼它的人终生难以尽其妙, 它平易近人一面, 又可使父老可为, 人人皆练, 虽说它有众多修炼者, 然而真正能探其奥蕴, 登堂入室者还是少数人, 正如有位太极名家所言:练拳者千万人, 成功者一二人.它的法理、它的修为, 确实不是那些粗俗俘燥者所能接受的.有的人练拳多年, 下的也不少, 打起拳来总象缺点什么、更不能用于技击实践, 如同幼儿写的书法一样, 虽说甜美, 稚趣横生、但缺少内涵, 经不起推敲 。 行家们分析这与幼儿的文化修养、阅历等因素有关, 书法界有一句名言, "书似佳酒不易甜"、"功夫在字外" 。 我们是不是可以说, 太极拳也同书法一样, 功夫在拳外呢?一个太极修炼者走向成功之路, 勤奋用功, 良好的悟性, 明师指导故不可少, 但缺少拳外的修为, 也难以达到武术的高层次 。 太极拳高质量人才的培养, 不能只在技术上做文章, 应学习与提高和拳学相关的知识(本人称拳外功), 只有两者兼备才可事半功倍, 因为太极拳是棉里藏针的艺术, 它不是孤立的, 它与诸学科有千丝万里的联系, 这就要求太极拳的修炼者应具备与本学科相关的知识,并以此指导练功实践,提高太极拳的修炼质量,实现太极拳的至高境界.那么,太极拳修炼者应该注意哪些方面知识的学习呢?
一、古典哲学思想的学习
太极拳是用阴阳哲理解释拳理的拳种,学习与研究太极拳,首先要了解中国古典哲学思想,这对指导练功是十分必要的.阴阳五行学说是我国古代形成的自然哲学思想,作为主要学术指导思想,被广泛运用于各个领域,在医学具体阐释上用"阳化气"、阴成形"来命题, 在具体描述上, 用阴阳来概括人体内外、腹背、脏腑, 在调整疾病的机理研究中提出"阴平阳秘, 精神乃治, 阴阳离决, 精神乃绝"的治疗原则,武术家也以此哲学思想阐释其练拳方法、技击原理和战术思想, 如"练拳之道, 开合二字尽之, 一因一阳谓之拳, 其妙处在于互为其根而已 。 "陈氏太极拳创始人陈王庭总结了前人的经验、以太极理论创编了太极拳, 并把"五行"概念引入了拳理之中, 正如陈鑫云"阴阳五行之气运乎其中, 拳者、权也, 所以权物而知其轻重也, 然其理实根乎太极, 而其用贵乎两拳, 且人之一身, 浑身上下都上太极, 浑身上下都是拳、不得以以拳目拳也" 。
太极拳又名十三势、十三势指五行八卦, 以金、本、水、木、土之五行比喻太极拳的五种步型, 即前进、后退、左顾、右盼、中定";以乾、坤、坎、离、巽、震、兑、艮之八卦比喻太极拳的八种手法,即掤、捋、挤、按、采、列、肘、靠, 分配在八个方向 。 东、西、南、北、东北、西北、东南、西南, 太极拳手法的运用不出此八方, 阴阳五行学说在太极拳中的运用, 其朴素哲学辩证思想, 有其自身的科学性, 它肯定了阴阳的普遍存在, 肯定了阴阳的对立统一, 肯定了阴阳的依存互根, 肯定了阴阳的消长转化, 肯定了物质间相生相克的普遍关系, 这对于认识太极拳的意与气、形与神、虚与实、开与合、刚与柔、动与静、攻与防等相互关系, 提高太极拳的练功质量与技击技巧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
二、科学的学习
气功是六十年代兴起的一门新学科, 气功即古代的导引术, 因它与行气有关、故被定名为气功, 气功是通过调身、调息、调心的自我身心锻炼, 来提高人的生理机能, 防病治病, 开发潜能的 。 因太极拳以武显名, 其气功机理还未有得到应有的重视, 其实从太极拳诞生之日起就与气功息息相关, 从陈王庭"黄庭一卷随身伴......闷来时造拳", 就说明了这一点, 《黄庭经》是道家导引养生的经典著作, 当初陈王庭身伴《黄庭经》;可见他对道家导引养生功夫有很高的造诣, 他巧妙地将这种导引养生的方法与武术的招招势势有机地结合起来, 创造了"以心行气, 以气运身"的新型武学, 即陈氏太极拳, 这是武术界划时代的伟大创举, 所以说太极拳不仅是一门深奥的武术, 也是一种气功, 而且是开发人体潜能的高深气功, 我们从太极拳修练有素者的技击实践中确认, 太极拳是开发人体潜能(也可称特异功能)的有效途径 。 太极拳修炼者加强气功知识的学习, 不断提高气功素养, 对提高太极拳的内功势能是大有裨益的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