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善伟:太极拳与书法运气 太极拳的“拳外功”( 四 )


其实, 这与打太极拳的运劲原理确乎是相合的 。 傅钟文老师在《杨式太极拳》一书中说:“至于运动, 也是‘先在心, 后在身’, 以意贯于这个部位, 意到劲到, 意之所注处就有所感觉 。 这也是‘内外一致’的一种锻炼方法 。 ”根据意、气、劲三者合一的拳理, 就足以说明这里“运劲”与上文“运气”的术语 。 两者是名异实同的 。 所以, 书法运气也要注意肢体松沉, 而不是相反地浑身紧张和拼命用力;否则劲力壅塞于肩、背或肩、时之间, 那时笔的运行就反而显得熏硬不灵了, 又何来 “龙跳天门, 虎卧凤阙”的笔力呢?!
《书学概论》接下去说:“然后回到房间, 照前节讲的姿势坐好, 两足以尖掌地, 臀部坐在一半椅子上, 然后全身力气不致坠落椅上 。 像骑马一般地使全身气血畅通, 力气自然上行, 由足掌、臀部而直上两肩, 右肩须略向外, 这时力便集于肩上来了 。 这是运气的要领”;又说:“临书前照此去临帖, 初不忙下笔, 先以手执笔循帖上的结构, 凭空曲肘悬腕地画着……同时心领神会, 再凝结而成自己要写的字, 这就是古人所说的心中有字, 然后手上有字” 。 这第三步是从“站功”进入“坐功”, 似可称为“坐式运气阶段” 。 这个阶段虽已变徒手画空为执笔画空, 但主要仍是练习运气与养成凝神静思的习惯 。
针对《概论》作者所说的“运气的方法, 如果精熟太极拳的, 更易明了” 。 现就以太极拳的古典理论来作些诠释 。 例如:关于劲的来源, 清代太极拳家武禹襄 (1812—1880)在《十三总势说略》一文中写道:“其根在脚, 发于腿, 主宰于腰, 形于手指 。 ”练书也是一种“运动”, 如今为了使所写的一点一画都能全身力到, 所以两足要着地如植根;而臀部半坐, 取骑马姿势, 那也是为了使全身气血畅活, 两腿之劲能自然上达腰间;由脚而腿, 而腰, 若能一气贯串, 则“力便集于肩上来了” 。 至于“形于手指”, 那是指外观反映在手指上, 而不是指主观上着重去运用手指 。 太极拳强调练好腰腿, 而不赞成尽在手指上耍花哨;历代书法家也大都主张“五指但司执管, 不主运笔” 。 运笔则根据字体的大小, 分别通过运腰、运肩、运肘或运腕去完成的 。 一般地说, 小楷运用腕力, 中楷运用肘力, 大楷以肩力出之, 数尺以上的“榜书”始以腰力出之 。 其实, 太极拳虽强调“腰脊为第一之主宰”, 但推手发劲也还是随机应变, 分别以各部之劲力出之, 与运笔颇有异曲同工之妙 。 这与“腰为主宰”的原理并不矛盾 。
【刘善伟:太极拳与书法运气 太极拳的“拳外功”】 此外, 书法运气与实际练书时, 要求“右肩须略向外”(练左笔者, 左肩须略向外), 这与外功拳的“顺肩”, 以及太极拳的“含胸拔背”, 也都有其相近之处 。
综上所述, 证明书艺与拳技虽分属文、武, 各有门径, 但在理论上确有某些相通之处 。 因此, 我劝武术爱好者学点书法, 书法爱好者学点武术, 这对于提高各家原有的技艺和理论水平, 肯定会有所裨益, 而决不会是枉费精神 。 当代著名书家沈尹默、马公愚和画家丰子恺诸先生, 生前都与太极拳家傅钟文老师相交甚厚, 并都跟傅师学练过太极拳 。 这不是偶然的吧!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