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在拳先的三层功夫-汪荣安 李经梧宗师珍藏《太极秘籍》-郑确( 二 )



我近日看到江永龙的一篇文章, 题目是《在心中“看见”期望的风格》, 他介绍了日本著名企业家稻盛和夫及其《活法》一书 。 稻盛和夫创立了两个世界500强企业, 他是在心性上加强修养, 获取成功的 。 书中介绍做企业事前要在心中清晰“看见”理想产品的方法, 令人怦然心动 。 我觉得这是一个在拳法学习中可以借鉴的它山之石 。 稻盛和夫说:“人生中, 在要成就某件事的时候, 应该以一状态为目标, 深刻思考直至清晰可见 。 ”他强调:“闭上眼睛想象一下成功的样子, 如果其景象清晰可见, 那么你就一定能实现, 一定能成功 。 ”联系我们学习, 也是这个道理 。 如果能先在大脑中, 根据老师教授的、自己看到的和掌握的拳法, 借助审美素养, 深入想象, 结合自己的气息, 描绘出自己要追求的风格, 勾画成理想的姿态、旋律、神韵、气势等在头脑中清晰地“看见”, 并加以修饰、充实、美化, 反复思考、想象直到自己满意为止, 然后执着的一心一意地演练、实践, 并请老师指导后再提高一步, 继而必有大成 。 在头脑中“看见”自己, 这就是“意”;在意的引领下去练拳, 就是“意在拳先” 。 意即心意、意念、意识、思维 。 从哲学观点看,意是头脑里的意识,看不见,摸不到,无形无象 。 如同每个正常的人都会说话, 话是可以听得见的, 但想说什么是看不见的 。 因此, 意在话先是不言而喻的 。 从修炼的角度来说,意在拳先也是必然的, 可以说拳是肢体的形象语言 。 古人云:“意气君来骨肉臣”, “先在心, 后在身”, 可见意在拳先 。 意在拳先, 不是意要脱离拳, 意离开了具体行动, 就是胡思乱想, 毫无意义 。 因此意在拳先, 就必须做到意与拳合 。 《拳经》在论述发劲是否得机得势时曰:“凡此皆是意” 。 我在练拳实践中体会到, 意在拳先有三层 。 第一层功夫是意与形合 。 形者, 形象也, 有形之象也 。 人之身体乃为有形有象之形体 。 修炼太极拳, 就是要使人的形体变换出美妙、神奇、多样的自己满意的既能健身又能技击的美感的形象、线条、旋律来 。 健身性、艺术性、技击性是修练太极拳的本质要求 。 形体的修炼, 总的应是“道法自然” 。 行拳中, 形体有动有静, 有虚有实, 动静阖辟, 虚实转换, 但总归要自然而然, 方谓得其旨要 。 要求外观上, 中正自然, 松顺圆满, 神定气闲, 尾闾中正, 不俯不仰, 不偏不倚, 立身安舒, 浩然正气, 无任何矫揉造作之象, 自有凛然不可欺, 含威而不露, “一举动周身俱要轻灵 。 ”从而达到形体的健康和美感 。 初学太极拳, 要根据老师的教授, 把身法搞好, 套路练熟, 然后要多看老师、优秀者、名家以及网上好的视频演示的拳艺 。 多看是基础, 在头脑中形成自己“看得见”的清晰的映像后反复去习练, 并请老师审查, 自己满意后, 再将其拳术录制下来, 自己反复看, 找出差距, 再反复去练, 使其意与形的真正结合 。 意念自始至终贯穿着整个套路的运行之中 。 对每一个细节的变化也不容丝毫断意, 不致失控, 做到“意动形随” 无微不至.
意念是动作的先导, 只有意念正确, 动作才能到位 。 用意念支配身体运动, 但是不同的人意念支配身体运动的灵敏程度是不一样的, 经过修炼的人可以提高意念对身体支配的灵敏度, 所以练太极拳特别强调炼意 。 通过炼意, 排除错误的意念;让正确的意在太极拳修炼的各个层面上充分发挥主导作用 。 但是, 这还不够, 除了大脑主观意念外, 进而开发人体潜能, 把身体练出意来, 也就是把身体每个部位都练出高度的灵敏度、高度的反应能力, 这叫“身意” 。 “身意”是太极拳修炼到一定程度后开发出来的身体自发的应变力 。 这种应变力实质也是心意的反应, 只不过通过训练后, 这种反应是极快、极其敏锐的 。 心意隐藏在拳势之中, 只能意会, 却看不见 。 但人们会通过拳势明显看出你的丰满内涵和磅礴气势的拳势 。 这就是意与形的结合 。 心意与太极拳势的形体姿势结合, 已是初见成效了, 这便会在推手技击中发挥出应有的功能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