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季养生 不痛不痒的肝病也要命

酒精肝——成败皆因酒
无酒不成席 有酒则伤肝
中国是世界上酿酒最早的国家之一 , 也是酒文化的发源地 。 大体上 , 古代的酒约分为两种:一为果实、谷类酿成之有色酒 , 二为蒸馏酒 。 数千年来 , 中国的酿酒业愈发繁荣昌盛 , 在历史的变迁中 , 分支分流以至于酿造出了许多更具地方特色、更能反应当地风土人情的各类名酒 。
鉴于中国“饭桌文化”的繁荣昌盛 , 中国大部分重要的事是在饭桌上谈成的 。 再具体点 , 就是在推杯换盏中谈成的 。 鸿门宴上 , 刘邦几杯酒把项羽灌得五迷三道;群英会中 , 周瑜几杯酒让蒋干乖乖落入毂中;汴梁城内 , 赵匡胤几杯残酒就解了股肱之臣的兵权 。 “无酒不成席” , 这是很多地方的“明规则” 。 逢年过节喝几盅 , 亲朋见面喝几盅 , 请人办事喝几盅……就是没有旁人 , 自己还可以“对影成三人”自娱自乐整几盅 。
然而 , 无酒不成席 , 有酒则伤肝 。 古代没有肝功能检查 , 也没有B超 , 否则发现的酒精肝患者当不在少数 。 例如连喝十八大碗的行者武松 , 如此海量当非一日练成 , 若用B超给他查一查 , 绝对是一位酒精肝患者 。
“喝酒伤肝” , 这一点相信不管是古人还是今人都知道 。 试想一下 , 现在的白酒 , 酒精含量一般都在50%以上 , 二锅头的酒精含量甚至达到65%——医院用来消毒的医用酒精浓度也不过75%而已!再加点度数 , 差不多可以防腐了 。 让肝脏这样“酒精考验” , 想想都肝儿颤!
可是 , 明知喝酒伤肝 , 人们还是乐此不疲 , 充分发扬了“明知山有虎 , 偏向虎山行”的“大无畏精神” 。 最后的结果是“革命小酒天天醉 , 喝坏了肝脏喝坏了胃” 。
“不要紧 , 我啥感觉也没有”
李贤(化名)是一家公司的中层管理人员 。 工作之前 , 他基本滴酒不沾;工作以后 , 不是他请别人 , 就是别人请他 , 越喝越上瘾 , 经常喝得迷迷糊糊 。 2012年 , 单位体检 , 他被检查出患了酒精肝 , 医生很郑重的告诉他要戒酒 。 虽然医生说得很郑重 , 李贤却没当回事 。 饭局上 , 酒他照喝 , 甚至在家也会自己喝几盅 。 一次 , 酒桌上别人推说自己患了酒精肝拒酒 , 他胸脯一拍:“兄弟 , 那都不是个事儿 。 恁哥我也有酒精肝 , 怕啥嘞?医生吓唬人呢 。 你看我 , 啥感觉没有 , 当喝照样喝!”
“不要紧 , 我没啥感觉”大一部分人就是抱着这种观点把小病拖成大病最后被大病要了命 。
中国人看病有个很奇怪的现象:以个人感觉为准 。 如果某种疾病既不影响他吃饭、睡觉 , 也没给他带来疼痛等不适 , 他们则认为那压根就不是个事儿 。 例如 , 如果某部位出血甚至骨折 , 他会觉得很严重 , 因为这种伤害和疼痛他感受得到;如果出现偶尔的心前区疼痛 , 他反而觉得没什么事 , 因为他疼过一阵就好了 , 却意识不到这是心脏在“预警” , 很可能下一次疼的时候直接就玩完了 。
等有感觉?那就迟了!
酒精(乙醇)进入肝细胞后 , 经肝细胞一系列转化作用形成乙醛 。 乙醛对肝细胞有明显的毒性作用 , 会使其代谢发生障碍 , 导致肝细胞变性和坏死 , 引发酒精性肝病(包括酒精性脂肪肝、酒精性肝炎、肝纤维化和肝硬化) 。 在欧美国家 , 酒精性肝病是中青年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 。
在多数情况下 , 人们并不知道自己患上了酒精性肝病 。 等到出现肝区疼痛、全身无力、消化不良、食欲不振、恶心呕吐、腹胀腹泻等症状后 , 到医院检查发现肝功能异常 , 如转氨酶升高 , 这已是酒精性肝炎 。 此时若不及时治疗或继续喝酒 , 很容易发展成为酒精性肝纤维化和酒精性肝硬化 , 继而还会出现腹水、消化道大出血等 , 重者有生命危险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