莲形梵意 印度瑜伽

现代瑜伽 , 作为一种驾驭身体、净化心灵的健身方式已经蜚誉全球 。 但事实上 , 瑜伽作为古印度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 , 不仅拥有长达数千年的历史 , 而且蕴含着深刻的哲学智慧 。 印度瑜伽就如那出水的莲花 , 在时光长河中摇曳生姿 , 吐露出永恒的神秘气息 。
莲花出水
“莲花是瑜伽的标志 , 意思是瑜伽像出水的莲花 , 永远存在于世界上” , 学者林中鹏先生曾这样写道 。 大约在公元前3000年 , 印度河流域文明中就出现了这一“莲花”的痕迹 。 英国学者维维安·沃星顿(Vivian Worthington)在其《瑜伽的历史》一书中记述道:“1922年 , 莫蒂默·威勒爵士(Sir Mortimer Wheeler)在印度河谷的古城莫亨约·达罗(Mohenjo-daro)进行考古发掘的时候发现了瑜伽的最早遗迹 。 其中一个上彩釉的印度陶器描绘了一位以莲花式趺坐的男人 , 并有两位崇拜者伸展双手立于他的两侧 , 他们后面是两条高昂着头的蛇 。 在另一块滑石印章上 , 一位男子呈莲花坐姿 , 只是下面多了一个基座 , 他旁边有象、狮子、水牛、犀牛各一头和一对鹿;人有四面 , 围着头巾 。 另一位只有上半身 , 双眼闭合 , 做冥思状 , 上衣仅遮一肩 , 留有胡须和长长的头发 。 还有一位只是作莲花式而沉思的男子 。 类似的印章在古城哈喇帕(Harappa)也多有发掘 , 而这些印章被认为是公元前3000年的 。 ”
在其后的数千年时光中 , 瑜伽为印度各民族宗教乃至世界上的许多宗教所摄取、运用并给予了不同的解释 。 在雅利安人入侵印度河流域并与当地的土著结合以后 , 印度的婆罗门教吸收了瑜伽作为他们宗教实践的补充 。 公元前6至5世纪佛教与者那教兴起时 , 瑜伽也被吸收到其教徒的宗教实践中 , 大乘佛教中的有宗和密宗强调和发展了瑜伽行法 , 因此印度的有宗被称为瑜伽行派 , 密宗被概称为瑜伽宗 。 中世纪初期 , 瑜伽与婆罗门教另一个哲学派别“数论”相结合成为婆罗门教——印度教“正统派”的派别之一 , 并向波斯、中亚和中国等地传播 , 还被伊斯兰教吸收并成为苏菲派宗教实践的重要内容 。
古典瑜伽的集大成者钵颠闰梨所著的《瑜伽经》称瑜伽是一种“抑制心的作用”的修行方式 , 修行者通过瑜伽的种种行法 , 控制自己的心理活动 , 使个体意识与宇宙意识相结合 , 从而获得解脱 。 事实上 , “瑜伽(yoga)”一词的词根yuj与英语中的yoke(给牛马上驾具)同源 , 而且该词的出现可以追溯到吠陀时代 , 所以国学大师汤用彤在其著作中这样写道:“盖自梨俱吠陀以来 , 宗教苦行(Tapas)或静行(brahmacarya)为人所重 。 情欲奋发 , 不可克制 , 有如劣骑 。 驾服劣骑 , 必有技巧 。 因此 , 瑜伽字原用之于牛马者 , 乃用之为制服情欲方法之名称 。 ”
随着雅利安人越过兴都库什山 , 印度河流域文明大约在公元前1500年突然中断 。 雅利安人的统治使得婆罗门教和种姓制度深深植根于这片古老的大地 。 在此期间 , 苦行作为原始瑜伽修行的一种方式与形态 , 被记载于世界上现存最古老的宗教典籍也是婆罗门教的重要经典一吠陀本集 , 尤其是《梨俱吠陀》和《阿闼婆吠陀》中 。 据记载 , 在《梨俱吠陀》时代就有七位圣者共同使用了苦行的方法 。 “在天堂的入口处 , 他们的灵魂听到这样的呼唤:那些因苦行而(成为)不可战胜的;靠苦力奋力前进 , 直达灵光的;那些实践了最严厉苦行的(灵魂) , 天堂之门正是为他们而开!”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