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季民间养生

大自然孕育了人类 , 人与自然规律相互呼应 。 我国医学对节令与养生的关系极为重视 , 许多医家对此进行了细致的研究 , 不仅确立了“天人相应”、“六气致病”的理论 , 而且研究出一整套“顺四时 , 适寒暑”的养生方法 , 以求达到防病治病和养生长寿的目的 。
祖国医学认为 , 一年四季“春生、夏长、秋收、冬藏” , 人的气血也随季节而有内外、上下的变化 。 春季气暖 , 气血由下向上移动;夏季气热 , 气血向外表聚集;秋季气凉 , 气血由外向内转移;冬季气寒 , 气血向内聚集 。 根据气血随着季节气候变化的不同 , 养生、锻炼在各季都应有所不同 。 眼下正是炎炎夏日 , 万物华实 , 自然隆盛 , 正是养生强体的大好时节 。

饮食养生

饮食 , 是养生最重要的物质 。 民谚对此说得通俗有趣 , “人是铁 , 饭是钢 , 一天不吃饿得慌 , 三天不吃倒在床 , 七天不吃见阎王 。 ”这些浅显的道理人人都懂 , 但要讲究如何吃好就大有学问了 。 这里说的吃好不是指顿顿大鱼大肉 , 山珍海味 , 而是要讲究营养合理搭配和因人因时而异 , 要根据各人不同的体质 , 不同健康状况和各个不同的节令 , 食用不同的食物 , 以食养生 , 以食疗疾 。
夏天气候炎热 , 人体大量排出水分 , 使得消化液的生成和分泌减少 , 肠胃蠕动变弱 , 食物的消化特别是蛋白质和脂肪成份的消化能力降低 , 致使人们食欲不振 , 消化力不强 , 愿意吃一些清淡、凉爽的植物类食物 , 不愿意吃含热量高的食物 。 可是夏天人体热能又消耗很大 , 如不及时补充营养 , 就会出现头昏脑涨、四肢无力、浮肿气虚等营养不良的症状 , 使体质迅速下降 , 形成人们常说的“苦夏” , 这就形成了一个尖锐的矛盾 。 为解决这一矛盾 , 我国民间有很多制作适应夏季特点的饮食方法 。 如各种营养粥、营养汤、凉拌食品、糟卤肉、(鸡、鸭、鹅)清炖肉汤、醋溜、醋渍泡菜等既开口味又可补充营养的食品 。 夏季人们特别爱喝粥 , 民间积累了许多夏季食粥的经验 。 绿豆粥 , 清热解暑 , 除烦渴 , 利肠胃;荷叶粥 , 解热退烧;滑石粥 , (用布包滑石与米同煮 , 食时捞去滑石布袋) , 利尿、除湿、解暑;海带粥 , 清热软坚;蚕豆、苍术粥 , 快胃和脾 , 兼利脏腑;扁豆粥 , 健脾和中 , 消暑去湿;葛根粉粥 , 治胸中烦渴 。 这些都是价格低廉 , 取之方便 , 简便有效的夏季养生食物 。
夏季天气炎热 , 人们贪图一时之快 , 都喜欢生冷饮品和食物 。 殊不知 , 过食生冷近则立即诱发肠胃痉挛 , 引起腹痛、腹泻 , 远则秋季生病报复 。 古人在这方面曾谆谆告诫 , 夏季不可过食生冷 。 孙思邈的《摄养枕中方》中指出:“当时不觉即病 , 入秋节变生多诸暴下 , 皆由涉夏取冷太过 , 饮食不节故也 。 ”《奉亲养老书》也指出老人更应注意:“夏日老人 , 尤宜保扶 , 每日清晨 , 饮食温软 , 不令太饱……各色汤饮及生冷肥腻尤戒 。 缘老人气弱 , 当夏之时 , 伏阴在内 , 以阴弱之肠 , 当冷肥之物 , 则多成滑泻 。 ”生冷过度 , 还会使肠道痉挛 , 导致胆囊、胆结石等疾病发生 , 同时对有心血管疾病的人也很不利 。 因此 , 凡大病初愈、孕产妇、婴幼儿、年老体弱的人 , 都应忌食过冷的食物 , 慎食凉性食物 , 就是身体健康的人 , 也不宜太过 。

衣着养生

尽管衣服在人们生活中装饰、美化的作用越来越突出 , 但其保温、防热、避晒、避伤害、吸湿、防脏等养生保健作用仍然是第一位的 。 衣着的换季与养生的关系非常密切 , 就炎热的夏季而言 , 此时天气虽大热 , 却不宜过分贪凉 , 特别是人的胸口、背部更不宜裸露 。 因为人体脏器多在胸腔之内 , 这些脏器都是十分娇嫩、喜暖怕凉的 。 人体的十四经络、督任两脉的穴位 , 也都分布在人体躯干的中心线上 。 如果令胸背受凉 , 就很容易产生肠胃、呼吸道和心血管系统疾病 。 民间对此非常重视 , 特别是对老人和小孩 , 再热的天气也得穿件背心 , 护住前胸后背 。 否则时间一长 , 各种疾病难免会找上门来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