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筋经( 六 )


务培其元气 , 守其中气 , 保其正气 。 护其肾气 , 养其肝气 , 调其肺气 , 理其脾气 , 升其清气 , 降其浊气 , 闭其邪恶不正之气 。 勿伤于气 , 勿逆于气 , 勿忧思悲怒以损其气 。 使气清而平 , 平而和 , 和而畅达 , 能行于筋 , 串于膜 , 以至通身灵动 , 无处不行 , 无处不到 。 气至则膜起 , 气行则膜张 。 能起能张 , 则膜与筋齐坚齐固矣 。
如炼筋不炼膜 , 而膜无所主;炼膜不炼筋 , 而膜无所依;炼筋、炼膜而不炼气 , 而筋膜泥而不起;炼气而不炼筋膜 , 而气痿而不能宣达流串于筋⑥络 。 气不能流串 , 则筋不能坚固 , 此所谓参互其用 , 错综其道也 。
挨炼至筋起之后 , 必宜倍加功力 , 务使周身之膜皆能腾起 , 与筋齐坚 , 着于皮 , 固于内 , 始为子母各当 。 否则筋坚无助 , 譬如植物 , 无土培养 , 岂曰全功也哉 。
般刺密谛曰:此篇言易筋以炼膜为先 , 炼膜以炼气为主 。 然此膜人多不识 , 不可为脂膜之膜 , 乃筋膜之膜也 。 脂膜 , 腔中物也 。 筋膜 , 骨外物也 。 筋则联络肢骸 , 膜则包贴骸骨 。 筋与膜较 , 膜软于筋;肉与膜较 , 膜劲于肉 。 膜居肉之内 , 骨之外 。 包骨衬肉之物也 。 其状若此 , 行此功者 , 必使气串于膜间 , 护其骨 , 壮其筋 , 合为一体 , 乃曰全功 。
内壮论
内与外对 , 壮与衰对 , 壮与衰较 , 壮可久也 。 内与外较 , 外勿略也 。 内壮言坚 , 外壮言勇 。 坚而能勇是真勇也 。 勇而能坚是真坚也 。 坚坚勇勇 , 勇勇坚坚 , 乃成万劫不化之身 , 方是金刚之体矣 。
凡炼内壮 , 其则有三 , 一曰守此中道 。 守中者 , 专于积气也 。 积气者 , 专于眼、耳 , 鼻、舌、身、意也 。 其下手之要 , 妙于用揉 , 其法详后 。 凡揉之时 , 宜解襟仰卧 , 手掌着处 , 其一掌下胸腹之间 , 即名曰中 。 惟此中乃存气之地 , 应须守之 。 守之之法 , 在乎含其眼光 , 凝其耳韵 , 匀其鼻息 , 缄其口气 , 逸其身劳 , 锁其意弛 , 四肢不动 , 一念冥心 , 先存想其中道 , 后绝其诸妄念 , 渐至如一不动 , 是名曰守 。 斯为合式 。 盖揉在于是 , 则一身之精气神俱注于是 。 久久积之 , 自成庚方一片矣 。 设如杂念纷纭 , 弛想世务 , 神气随之而不凝 , 则虚其揉矣 , 何益之有 。
二曰勿他想 。 人身之中 , 精神气血不能自主 , 悉听于意 , 意行则行 , 意止则止 。 手中之时 , 意随掌下 , 是为合式 。 若或弛意于各肢 , 其所凝积精气与神 , 随即走散于各肢 , 即成外壮 , 而非内壮矣 。 揉而不积 , 又虚其揉矣 , 有何益哉 。
三曰待其充周 。 凡揉与守 , 所以积气 。 气既积矣 , 精神血脉悉皆附之守之不驰 , 揉之且久 , 气惟中蕴而不旁溢 。 气积而力自积 , 气充而力自周 。 此气即孟子所谓至大至刚 , 塞乎天地之间者 , 是吾浩然之气也 。 设未及充周 , 驰意外走 , 散于四肢 , 不惟外壮不全 , 而内壮亦属不坚 , 则两无是处矣 。
般刺密谛曰:人之初生 , 本来原善 。 若为情欲杂念分去 , 则本来面目一切抹倒 , 又为眼、耳、鼻、舌、身、意分损灵犀、蔽其慧性 , 以致不能悟道 , 所以达摩大师面壁少林九载者 , 是不纵耳目之欲也 。 耳目不为欲纵 , 猿马自被其锁绊矣 。 故达摩大师得斯真法 , 始能只履西归 , 而登正果也 。 此篇乃达摩佛祖心印先基 , 真法在守中一句 。 其用在含其眼光七句 。 若能如法行之 , 则虽愚必明 , 虽柔必强 , 极乐世界 , 可立而登矣 。
揉 法
夫揉之为用 , 意在磨砺其筋骨也 。 磨砺者 , 即揉之谓也 。 其法有三段 , 每段百日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