忆那年弄堂“年货大晒”

本文转自:新民周刊
记得非常清楚 , 1979年的春节虽然洋溢着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带来的喜气 , 但所有的年货供应还是凭票的 。里弄内的“里革会”还没撤销 , 由他们把所有人家分为“大户”与“小户” , 五人以下(含五人)为小户 , 我们是小户 , 很吃亏 , 年货票是粉红色的 , 年货供应差一大截 。
上海的年货历来具有江浙特点 , 一般除了凭票的鸡鸭鱼肉外 , 无非包括同样凭票的粉丝(沪语称“细粉”)、糯米、芝麻、赤豆、南货(糖果、瓜子、红枣、核桃、黑木耳、黄花菜) , 买糕点 , 则凭糕饼票 。
但那一年上海民间的年货却出现空前的繁荣 , 空前的花团锦簇 , 空前的五花八门 , 原因是如今的年轻人无法想象的:全国知青大返城带来的副产品 。
返城的理由主要是“病退”和“顶替” , 到后来基本不讲究了 , 公社图章放在大队部里 , 知青进去往表格上敲了就走 , 更热火的是大家伙都用光了最后的存款 , 大买当地土特产 , 这么一来 , 上海各大弄堂里的年货就大放异彩 , 精彩程度不仅空前 , 恐怕也是绝后的了 。
【忆那年弄堂“年货大晒”】忆那年弄堂“年货大晒”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一块门板 , 把年货晾开
当时 , 我的一个远亲K在江宁路长寿路转弯角的“五福里”、“七家村”与“九茂里”一带做里弄干部 , 因大量知青突然涌回 , 便要我临时帮忙 , 串门入户地协助她做返城知青登记造册 。
适值腊月十八前后 , K要求知青们把带回家的年货亮亮相 , 让街坊开开眼界 , 热热闹闹过春节 。
因为早前住过五福里 , 我和知青群落蛮熟 , 过街楼的“劳碌命”骄傲地表示 , 上海的年货和他比 , “太可怜”了 。他卸下了一块门板 , 把年货晾开 , 然后一一介绍:榛蘑、松茸、猴头蘑、元蘑……随便什么清汤寡水 , 只要放入任何一种东北的“蘑”就立刻“鲜得脱眉毛” 。事实上 , 它们都是知青上山自采的 , 邻居们闻所未闻 。
他用各种菇类换回了他喜欢的黄鱼鲞和乌贼卵籽 。
他还利用过街楼的优势 , 把他黑龙江带回来的几条“大马哈鱼”和细鳞鱼挂在了楼板下 , 鱼肉像火腿一样酱红色的 , 外面用报纸松松地罩着 , 风吹得到 , 雨下不着 , 那时没人见过这鱼 , 大家都来看稀罕 。“劳碌命”介绍 , 大马哈鱼是洄游鱼类 , 每年秋天来黑龙江 , 逮着了就腌了 , 据说肉味鲜美人间第一 。
安徽宣城回来的“白头发”也把皖南年货晒在竹帘上 , 除了常见的鸡鸭 , 还有那时上海很是罕见的冬笋、山核桃以及香榧子 , 因为冬笋多年不见 , 一位工程师模样的老先生反复和他商量 , 是不是能高价转让一点 。
一位老太看见山核桃(沪语“小胡桃”)眼睛都发绿了 , 她转而和“白头发”的妈商量 , 是否也可以高价转让一些 , “这个宝贝东西多少年看不到了!”老太无限感慨地喃喃自语 。
拖拉机运皮蛋 , 换到一切
忆那年弄堂“年货大晒”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但事实上 , 一旦拜访江西“进贤”归来的“红头阿三” , 我们就知道 , 弄堂里真正受欢迎的还是江西的风鸡、风鹅与腊肉 。
红头阿三坦承 , 回来前与当地游民狂赌了一阵 , 他实在是赌运亨通 , 赢了钱天亮就跑 , 一早就去街上买了风鸡风鹅和腊肉 , 直接就逃回了上海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