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时与五脏的对应关系
心位于胸中,隔膜之上,有心包裹护于外 。心为神之居、血之主、脉之宗,在五行属火,配合其它所有脏腑功能活动,起着主宰生命的作用 。故说:“心者,君主之官 。”
心的基本生理功能包括主血脉和主神志两个方面 。其在志为喜,在液为汗,在体合脉,其华在面,在窍为舌 。心的经脉与小肠相连,互为表里关系 。
心外面有一层包膜,称心包络,简称心包,为心脏的外围组织 。其经络与手少阳三焦经相连而成为表里关系 。在生理功能方面,心包能通行气血,保护心脏免受伤害 。因能代心行令,故又称为"心主".
由于心包裹护心脏,为心之屏障,所以中医学认为邪气伤心时,必首先伤害心包 。故温病学中,将外感温热病中因热邪引起的神志昏迷、谵语等神志症状称为"热入心包"、"痰蒙心窍".这些症状实际上是心脏的疾病 。因此,一般认为心包不是一个独立的器官,它是附属于心脏的 。
(1)心的生理特性
心的生理特性,可以概括为以下两个方面:
1、心为阳脏,而主阳气:心居上焦,属阳脏而主阳气 。《血证论》说:“心为火脏,烛照万物 。”即指心的阳气相当旺盛,既能温煦人体,又能推动血液运行,营养全身,维持生命,凡脾胃之腐熟运化,肾阳之温煦蒸腾,以及全身水液代谢等,均依赖于心阳的温化作用 。故古人把心脏比喻为天体的太阳 。
2、心与夏气相互通应:人与自然界是一个紧密联系着的统一整体,五脏分别与自然界的四时阴阳相通应 。心与夏气相互通应,是与心为阳脏而主阳气的特性相一致的 。心的阳气在夏季最为旺盛,反应最强 。如果心脏有病,适逢夏季自然界阳热之气滋助,则能病情缓解,特别是心阳虚衰患者,在夏季自觉症状多有减轻 。
(2)心的主要生理功能
(一)主血脉
心主血脉包括主血和主脉两个方面:全身的血,都在脉中运行,依赖于心脏的推动作用而输送到全身 。脉,即血脉,是气血流行的通道,又称为"血之府".心脏是血液循环的动力器官,它推动血液在脉管内按一定方向流动,从而运行周身,维持各脏腑组织器官的正常生理活动 。中医学把心脏的正常搏动、推动血液循环的这一动力和物质,称之为心气 。另外,心与血脉相连,心脏所主之血,称之为心血,心血除参与血液循环、营养各脏腑组织器官之外,又为神志活动提供物质能量,同时贯注到心脏本身的脉管,维持心脏的功能活动 。因此,心气旺盛、心血充盈、脉道通利,心主血脉的功能才能正常,血液才能在脉管内正常运行 。若心的气血不足,推动血液循环的力量减弱,则产生种种病变 。例如,心血瘀阻、血脉阻滞,则出现心悸、胸闷,甚至心前区剧烈疼痛等心功能失调的症状 。
(二)主神志
心主神志,即心主神明,或称心藏神 。神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广义的神是指人体生命活动的外在表现,是对生命活动的高度概括,如整个人体的形象以及面色、眼神、言语、反应等,无不包含在神的范围 。而心主神志之神,是指狭义之神,包括人的精神、意识、思维活动等 。现代医学认为,人的精神、意识、思维活动属于大脑的生理功能,是大脑对外界客观事物的反映 。但是,中医学从整体观念出发,认为人体的精神、意识、思维活动是各脏腑生理活动的反映,因此把神分为五个方面,分别与五脏相应 。故《素问》说:"心藏神、肺藏魄、肝藏魂、脾藏意、肾藏志 。"人体的精神、意识、思维活动,虽然与五脏都有关系,但主要还是归属于心的生理功能 。心是藏神之所,是神志活动的发源地 。
"心主神志"与"心主血脉"的生理功能也有密切的联系 。这是因为,血液是神志活动的物质基础 。所以,心的气血充盛,心神得养,神志活动才能正常,则精神振奋,神志清晰,思考敏捷,反应迅速,能与外界环境协调统一 。若心有病变,主神志的功能失常,即可出现精神、意识、思维活动的异常 。例如,心的气血不足,则必然影响到心神,表现为失眠、多梦、健忘、神志不宁;如血中有热,扰动心神,则表现为烦躁、谵语,甚至昏迷,不省人事;若痰火扰动心神,神志昏乱,则表现为狂躁不安、哭笑无常、打人毁物、登高而歌、弃衣而走 。以上这些论述,都表明心有病变,则会出现神志活动的异常表现 。
(3)心的附属功能
(一)在志为喜
藏象学说认为,人对外界信息引起情志变化,是由五脏的生理功能所化生,故把喜、怒、思、忧、恐称作五志,分属于五脏 。
心在志为喜,是指心的生理功能和精神情志的"喜"有关 。喜,一般说来 。对外界信息的反应,是属于良性的刺激,有益于心主血脉等生理功能 。但是,喜乐过度,则又可使心神受伤 。从心主神志的生理功能状况来分析,又有太过与不及的变化,一般说来,心主神志的功能过亢,则使人喜笑不止;心主神志的功能不及,则使人易悲 。但由于心为神明之主,不仅喜能伤心,而且五志过极,均能损伤心神 。
(二)在液为汗
由于汗为津液所化生,血与津液又同出一源,因此有"汗血同源"之说 。而血又为心所主,故有"汗为心之液"之称 。汗出太多则心慌的现象,也表明了这一点 。
(三)在体合脉,其华在面
脉是指血脉 。心合脉,即是指全身的血脉都属于心 。心气的强弱,心血的盛衰,可从脉象反映出来 。心合脉,成了切脉的理论根据之一 。
中医学认为,内在脏腑的精气盛衰、功能强弱,可以显露在体表组织器官上,称为荣华外露 。五脏各有其华 。心其华在面,是说心的生理功能是否正常以及气血的盛衰,可以显露于面部色泽的变化上 。人的面部血脉丰富、皮肤薄嫩,又易于观察,所以望面色常作为推论心脏气血盛衰的指标 。若心的气血旺盛,则面色红润有光泽 。若心脏发生病变,气血受损,则常在面部有所表现 。例如,心的气血不足,可见面色(白光)白、晦滞;心血瘀阻,则面部青紫;如血分有热,则面色红赤;心血暴脱,则面色苍白或枯槁无华 。
(四)在窍为舌
"窍"原意为孔洞,即孔窍 。在中医学理论中,用来说明脏腑与体表官窍之间的内在联系,亦属于中医学整体观念的一部分 。窍主要指头面部五个器官,即鼻、目、口、舌、耳,包括七个孔窍 。习惯上称为五官五官七窍 。另外,前阴和后阴亦称为窍,故又有九窍的说法 。五脏六腑居于体内,官窍居于头面、体表,但脏腑与官窍之间存在着密切联系 。这种联系不仅表现在生理方面,而且在病理方面,也相互影响 。
心开窍于舌,是指舌为心之外候,又称舌为心之苗 。舌主司味觉、表达语言 。心的功能正常,则舌质柔软、语言清晰,味觉灵敏 。若心有病变,可以从舌上反映出来 。故临床上常通过观察舌的形态、色泽的变化,来推论心的病理变化 。例如,心血不足,则舌质淡白;心火上炎,则舌尖红赤,甚至舌质糜烂生疮;心血瘀阻,则舌质紫暗、或有瘀斑;热入心包或痰迷心窍,则可见舌强语謇 。【四时与五脏的对应关系】
推荐阅读
- 凤归四时歌闻素锦身份第几集曝光
- 四年级叛逆女孩怎么教育 四年级叛逆女孩如何教育
- 四季海棠家庭养殖注意事项 四季海棠家庭养殖注意事项简单介绍
- 吃什么补血活血 推荐四种食材
- excel怎么四舍五入变成整数
- 每天抬一下头 远离四大常见疾病
- 芒种养生要重视四防心脏病妇科疾病
- 冬季警惕四个易忽视保湿盲区
- 几乎是零基础还有俩月怎么过四级
- 四知四会四会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