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德镇陶瓷雕塑

景德镇陶瓷雕塑景德镇陶瓷雕塑历史悠久,历代都有珍品传世,它伴随青花、古彩、粉彩等景德镇陶瓷“行于九域,施及外洋” 。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积累的丰富的传统,对当代瓷雕的发展产生深刻的影响 。笔者对景德镇瓷雕的历史,所知甚少,本章古代部分的撰写,主要借鉴了黄云鹏、陈孟龙两位先生的《景德镇瓷器雕塑史略》一书,在行文过程中未一一指明出处,其他需要引用的则另有注释 。
景德镇历代陶瓷雕塑概述
景德镇陶瓷雕塑,有记载的历史,是从南北朝和隋朝开始的 。《江西通史》记载 。公元583年,景德镇曾为陈国京城建康(今南京市),烧造过大型雕塑品“陶础”,作为营建宫殿的柱脚;又据清《南窑笔记》记载 。景德镇“隋大业中(公元605--618),始作狮象大兽二座,奉于显仁宫” 。可见,景德镇陶瓷雕塑在那个时期的影响 。可惜,这两个记载,至今未见实物为证 。景德镇陶瓷雕塑在唐五代时期继续发展,尤其在宋代,更是取得了突破性的成就 。宋代的景德镇,不仅创制出精细优雅、晶莹如玉的影青釉刻花瓷,古人称之为“素肌玉骨”、“颜色比琼玖”、“光致茂美”,而且成功地烧造出品种繁多的造型各异、风格独特、功用不同的影青釉瓷雕 。从出土文物显示,景德镇在北宋早朝就能烧造影青釉瓷雕,南宋时造型与品种日趋增多,既有供摆设、观赏的小玩具,又有专作供奉的观音佛像和殉葬明器,还有实用性瓷雕以及附属在壶、瓶、盒等器皿上的捏制动物、花果等象生瓷雕 。其中,影青釉捏花奁合、镂空熏炉、堆雕皈依瓷等是景德镇独树一帜的捏雕、镂雕、堆雕的早期范例 。
出口意大利家居饰品 法式经典同心曲陶瓷雕塑
这些瓷雕,刻线刀法利索,线条潇洒,疏密有致,所刻形象无不生动有致,惟妙惟肖,风格恬静素雅,具有浓厚的装饰趣味和民族特色 。小玩具一类,捏刻娴熟,形体凝炼,形象鲜明;捏花奁合、镂空熏炉等,精巧玲珑,莹润清雅;瓷俑形体欣长挺秀,栩栩如生 。
元朝的陶瓷艺术,在景德镇是一个重要的或者说里程碑时期,青花、釉里红、“枢府”器、铜红釉等,都是元代杰出的成就 。元代瓷雕,和宋代相比,题材更趋广泛,品种增多,技法更加娴熟,形象更加生动,并不断有佳作问世 。1955年在北京西城区出土了一尊《影青观音》,是元代颇有代表性的作品 。该观音体态端庄,神情慈详,脸容腴润,一幅大慈大悲、降福救难的生动形象 。在艺术处理手法方面,确有独到之处,线的表现力在这件瓷雕上得到了生动的体现 。衣纹线条疏密有致,虚实有度,面线融为一体,袈裟精巧飘逸,缀珠璎珞精细雅致,影青釉色明澈莹润,烘托出人物的精神气质 。
1964年在河北省保定市出土的《青花釉里红镂雕花纹大罐》,更是元代瓷雕的典型之作 。该罐盖顶上的小狮跃跃欲动,罐的肩部绘有四条灵芝垂云纹,盖腹四周各有一菱长形开光,周围凸起串珠般的双边轮廓线,开光内镂空下凹,雕塑了四种不同的花卉和山石,花面的红色与四周的青花纹饰相映生辉 。江西省博物馆藏元代《青花釉里红楼宇式谷仓》,造型别致,构思新奇,是一件融圆雕、捏雕、堆雕于一体的优秀作品 。
元代瓷雕留传于世的,并不多见,但时有出土实物“破土而出”,时时使人感到惊喜 。在有些古代沉船的打捞工作中,也经常有元代瓷雕面世,让人一睹尊容为快 。1979年,韩国在古木浦海底沉船中打捞起一个元代《瓷枕》瓷雕 。该瓷枕由一位斜倚的妇女形象支撑着底部,工艺精湛,是元代景德镇瓷雕珍品,有人称之为“沉宝中的无价之宝” 。
明代景德镇陶瓷的繁荣,也包括瓷雕的进步与发展,新的品种不断涌现,装饰技法越来越丰富,风格呈百花齐放的局面,达到了历史新的高峰,尤其值得一提的是,随着彩绘艺术的发展与繁荣,加彩瓷雕日渐兴盛,计有青花、三彩、素三彩、结花加彩以及豆青、霁红、窑变花釉等颜色釉瓷雕,形象的单纯与装饰色彩的丰富融于一瓷,丰富和提高了瓷雕的视觉形象性 。景德镇陶瓷馆藏《珐华釉童子观音》,以珐翠、珐兰釉为饰,渲染了观音的端庄、静穆、慈详的形象 。上海博物馆藏《青釉青花加彩坐狮人》,人物横坐海狮,双目炯炯有神,衣纹线条遒劲流畅,雄狮毛发分披 。整件作品洋溢出一种刚劲与力量的威力 。其他闻名于世的明朝瓷雕还有现存四川省峨眉山报国寺内的高2.47米的《庐舍那大佛》和安徽省九华山庙宇摆放着的《铜红釉独角兽》等等 。
清代景德镇的陶瓷雕塑,声闻海内外,从事专业化瓷雕制作和生产的作坊越来越多,从业人员大量增加,题材范围日益扩大和深入,争售者络绎不绝 。清人《陶雅》曰:“雍正窑变达摩像……,刻工精妙”;《饮流斋说瓷》亦曰 。“瓷制佛像,有立者,有坐者,半臂袒褐,……各有意态……” 。据说康熙年间,首次创制的《素三彩猫》,身内竟可点燃蜡烛或油料,夜间双目闪烁如火焰般的亮光竟可恐吓老鼠 。又据说,法国皇帝路易十四夫妇酷爱景德镇瓷器,他们曾专门委托商人来景德镇定做他们夫妇的雕像 。
清代瓷雕还有一个应值得注意的问题,这时产生了一批各有专长的瓷雕名家 。陈国治是清道光、咸丰年间的雕瓷名匠 。他善在瓷板文具等半成品上雕以龙、马,并在画面上施以各种色釉,美丽可人 。《说瓷》赞曰 。“清道光至光绪期间,雕瓷之巧者,有陈国治、王炳荣诸人,作品精细中饶有画意” 。清末民初许文衡《饮流斋说瓷》载 。“雕瓷之巧者,有陈国治、王炳荣诸人,其作品精细中饶有画意,其仿木、仿竹、仿象牙之制尤极神似 。故此谓此等釉为仿木、竹、象牙之釉也,至于仿漆之器精雕花纹,所涂之釉又极似漆,或谓有况髹以漆者”、“所雕花以竹林土贤、东坡赤壁、垂杨系马之类为多,良工陈国治、王炳荣颇善斯制 。”闵正国、金绍菊两同志在《陶瓷研究》第八期第四卷撰文介绍了清代道光至光绪年间的瓷雕名家王炳荣所作黄釉地红绿彩《白鹤莲荷图》 。该瓷高21厘米,口径8厘米,底径10厘米,最大腹径23厘米,直口,鼓腹,圈足,缺盖 。底部上白釉,正中有图章款一方,即文篆书阳刻,外加方形双圈,款识“王炳荣作”四字笔划工整规范,古朴雅致,瓷面为黄釉地红绿彩,上面雕刻仙鹤一只,芦苇三杆,荷花八朵,莲叶九张,面花纹凸出坯面,具有浮雕装饰的艺术效果 。仙鹤通身白色五釉,嘴巴红色,白鹤双脚站立后支,长颈前伸作觅食状,鹤之嘴、头及全身羽毛均以极精细的技法和极高超的技艺雕琢,可谓一丝不苟,精雕细刻,莲叶均匀,或舒展,或卷曲,或高低错落,或飘浮摇曳,形态各异,极富动感,茎杆和叶脉刻划清晰,向背明朗 。荷花颜色有紫有绿,或亭亭玉立,或含苞欲放,出污泥而不染,处尘世显高洁,极具神韵 。芦苇则茎杆斜支,果实累累,茎叶呈绿色,果实是匣紫色 。下部还绘出策风鼓浪的荷塘流水 。瓷既能盛用实物,又可陈设欣赏,整个画面既疏朗又繁密,既和谐又统一,“疏可走马,密不容针” 。仙鹤莲荷、芦苇、池水相互参差,相互呼应,排列有序,繁而不乱,纹饰线条流畅,立体感强,釉色光亮透明,清新淡雅,融自然美和艺术美于一体,充满着生活乐趣和田园风光 。仙鹤、莲荷都是瓷器上常用的装饰纹样,寓意长寿、高洁,寄托了人们的美好意愿 。
近百年来以来,景德镇瓷雕仿古风甚盛,尤其是仿造被称为“天下共宝”的何朝宗的瓷雕作品,创作题材多为观音、达摩、如来佛等形象 。这种风气,一直影响到当今的景德镇陶瓷雕塑 。民国向焯在《景德镇陶业纪事》“福建德化窑”条说“其工艺之特长,在于塑造观音佛像 。凡所制品,无不生动多姿,故今之镇瓷佛像,亦出自闽人之手,益其专技也 。”《景德镇陶瓷史稿》亦说 。“民国以来的瓷雕艺人,以福建游长子为最著,善雕人像,又会捏像,能如其人 。其徒李东山,颇能传其衣钵” 。无独有偶,《中国的瓷器》一书,亦有类似论述 。"民国时,雕塑以福建游蛮子为最者,每一器出,风靡中外,人争取售,景德镇雕瓷艺人,也群起仿效 。”
民国时期景德镇陶瓷雕塑名人有 。游长子、曾龙升、徐顺元、蔡寿生、杨海生、杨秦川和蔡金台等人 。他们都深受福建德化何朝宗一派之风格熏陶,但能自运新意,各有所长 。其中游长子,福建省人,善作大型瓷雕和捏像,所作一丈多高的太白醉酒卧像,形神兼备 。
曾龙升创作的《孙中山》巨型塑像,选送美国参加了1932年举办的“芝加哥国际博览会” 。徐倾元是此时镂雕的代表人物,颇受赞誉,所作尺余《龙舟》,是镂雕杰作,轰动一时 。据传,亦被选送参加“芝加哥国际博览会”且获奖 。1935年,有客赠“业精于勤”匾于他,以表敬佩 。他们除极个别以外,都有传其衣钵并把他们的技艺发扬光大的传人,如徐顺元传人有张正海,曾龙升传人有曾山东,杨海生传人有杨苏明,刘远长、聂乐春等也曾受业于蔡金台 。
这些人的瓷雕艺术的共同特征,陈孟龙、黄云鹏两先生给予了很好的总结,兹转述如下 。
以塑造观音、达摩、弥勒、释迦牟尼、八仙等神佛题材为特长,尤以观音的形象塑造为最;所塑造的形象,形体概括,丰满,形神逼真,仪态端庄,神情有世俗化倾向;强调线在瓷雕中的重要作用,讲究形体外轮廓线单纯、流畅、优美,重视对衣褶的体积塑造和追求线的视觉效果,使面线浑然一体,衣纹线圆润流畅,回旋起伏,曲直宽窄,粗细长短,无不互相呼应,气势连绵,衣纹疏密有致,疏不感其简,密不感其繁,衣服的边沿线似行云流水,回转起伏,并以深浅浮雕法使得衣纹的边沿玲珑俏丽,有轻柔飘逸之感;表现技法丰富,堆、塑、捏、镂等技法,往往综合运用于一件作品上,把精微与广大巧妙结合在一起,使作品情趣横生,优美动人;随着新彩的兴起,像“泥人张”彩塑的加彩形式被广泛运用 。这比采用五彩、粉彩的加彩方法更加简单 。
【景德镇陶瓷雕塑】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