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 古代陶瓷瓶类

古代陶瓷瓶类(六)观音瓶
又称“观音尊”,瓶式之一,流行于清代康熙至乾隆时期 。康熙一朝景德镇窑烧制的瓶式很多,有时瓶、尊在称呼上不易区分,一般来说,凡口小腹大的均称为瓶 。观音瓶特征是侈口,颈部较短,丰肩,肩下弧线内收,至胫部以下外撇,浅圈足,瓶体修长,线条流畅 。
灯笼瓶
瓶式之一 。因形似长圆形灯笼而得名 。流行于清雍正、乾隆时期,造型为直口,短颈,丰肩,筒腹,圈足 。
藏草瓶
又称甘露瓶,瓶式之一,清朝廷为西藏僧侣烧制用于插草供佛的特别器皿,故称藏草瓶 。雍正时已有烧制,乾隆时期制品为圆唇口,直颈有凸弦纹,丰肩,腹下部渐收,束胫,足部外撇 。这类瓶式不书款识,一般多认作乾隆瓷器制品 。
赏瓶
瓶式之一,是清代雍正朝新创造型,一直延续至清末宣统朝,成为官窑传统器形 。瓶呈撇口,长颈,圆腹,圈足,多以青花缠枝莲为饰,取其“清廉”谐音,专用于皇帝赏赐臣下,意在令其“为政清廉” 。同治以后又增添粉彩与单色釉描金等品种,并改称“玉堂春瓶” 。
交泰瓶
清代流行的一种瓶式 。器腹中段镂雕成如意头形,套钩回纹或倒、正T形 。瓶体上下于纹饰间相互钩套、连为一体,可以活动却不能分开,寓意“天地交泰”,为清代乾隆早期御窑厂督陶官唐英和催总老格刻意制作专供乾隆皇帝玩赏的陶瓷佳器 。
转心瓶
瓶式之一,流行于清朝乾隆时期 。器形有大、小之分 。瓶体由内瓶、外瓶、底座分别烧制组成 。内瓶上部是外露的瓶口,瓶身似筒状,上有装饰绘画,瓶底有内凹的轴碗 。一般外瓶镂空,形状似灯笼,内、外瓶套合后放在瓶座上,座上的立轴嵌入轴碗,手持瓶口转动,内瓶可随之旋转 。瓶体上的图案如走马灯般可通过外瓶镂空处看到 。清末民国时期有仿清乾隆时期的制品 。
转心瓶
双联瓶
瓶式之一,流行于清代,因两瓶联成一体而得名 。通常是两瓶的腹部粘连在一起或自口至底通体相连 。市场上出现的仿制品中,有书“大明万历年制”楷书款的 。
【六 古代陶瓷瓶类】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