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 古代陶瓷瓶类

古代陶瓷瓶类(三)花口瓶
瓶式之一 。因瓶口似开放的花朵而得名 。流行于宋、金时期,唐代已有烧制 。现收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丁道刚作瓶大好"铭花口瓶,瓶口似莲花瓣形,细颈,溜肩,球形腹,圈足,瓶口部有人面形把,与肩部相接 。宋代景德镇、磁州、耀州等窑都烧制花口瓶,基本形式为花口,细颈,圆腹,撇足 。北方窑场宋、金两代花口瓶的区别在于足部变化,宋代撇足较矮,金代撇足高度几乎与瓶颈相等 。皈依瓶 俗称魂瓶,冥器 。常见于江南地区宋、元、明时期的墓葬中 。瓶体修长,颈部堆塑日、月、云、龙、虎、龟、蛇、鸟、鸡、犬、鹿、马、人物等,盖钮为立鸟状 。也有依据瓶体上堆塑的主要纹饰称其为龙虎瓶、日月瓶的 。元代皈依瓶与宋代相比,瓶体高,堆塑纹饰繁缛 。从皈依瓶出土情况看,多为成双使用,少数瓶的颈部有“东仓”、“西库”铭文,瓶内装有炭化的谷物,说明皈依瓶用途是给亡人陪葬的谷仓 。也有人认为,它是亡魂的归依之所,故称之为皈依瓶 。
盘口长颈瓶
辽代典型器之一 。器呈浅盘口,细长颈,溜肩,敛腹,底足外展 。有的器底划有“官”字款 。同样这种器身,肩、腹饰贯耳者,称为"盘口穿带耳背壶";肩侧有注流者,称为"盘口长颈注壶" 。装饰方法有素面黑陶压光、白釉、黑釉、褐釉、黄釉、绿釉等釉色或刻花 。
鸡腿瓶
又称鸡腿坛,辽、金时期陶瓷典型器之一 。侈口外卷,溜肩,腹部修长形如鸡腿,故名 。粗壮者又象腿瓶 。多以黑褐釉或茶叶末釉为装饰,大多由肩至底饰有凸凹弦纹,少数肩部刻有汉字楷书或契丹文年款,如“乾隆二年田”、“乾隆三年月廿一”、“大安七年翟”等,有的于腹部刻契丹人像 。北方地区辽、金墓葬中常有出土,辽代壁画中有契丹人背负细长鸡腿坛的画面,说明此类器皿多为游牧民族所用 。
凤首瓶
辽代瓶式之一,是受中亚金银器影响而创制的独特形制 。凤首张目,曲喙衔珠,首顶荷叶状花口为冠,细长颈多饰弦纹,丰肩,敛腹修长,平底或假圈足外展 。器身光素、刻花或堆塑图案 。
连座瓶
瓶式之一,因瓶体与瓶座连为一体而得名 。流行于元代 。广东省博物馆收藏的枢府釉连座瓶,盘口,细颈,垂腹,鼎式三足,下连六角形镂空座 。1972年北京市元大都遗址出土的钧窑连座双耳瓶,花瓣形口,细长颈,丰肩,腹下部内收,瓶底连有镂空座,堪称连座瓶代表作 。
扁腹绶带葫芦瓶
一种瓶式 。器形似扁葫芦,颈部有对称双系,因腹圆若满月,又称"抱月瓶"或"宝月瓶",为受西亚文化影响出现的器形 。此式瓶始见于明代洪武御窑瓷器,盛行于永乐、宣布德两朝,此后至明末不复出现 。清代康熙、雍正、乾隆三朝官窑有仿制品或略加变化,改称"马挂瓶",为皇亲国戚骑马出行时随身携带的用具 。
天球瓶
天球瓶
瓶式之一,是受西亚文化影响的器形 。口微侈,直颈,球腹,平底 。始见于明永乐朝,宣德器较永乐略显粗放,此后明代各朝未出现 。清代康熙朝仿古之风盛行,天球瓶则多仿明初之器;雍正、乾隆时较为流行,多署本朝年款 。
【三 古代陶瓷瓶类】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