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洱茶类加工制作源流

 历史上,云南的晒青毛茶是由茶农自己制作,商家在收购晒青茶时,为了防止茶叶断碎,往往需往茶叶上喷洒清水,翻拌吸潮变软后(这时茶叶的含水量约为15%一20%),才装入竹筐发运至普洱茶的集散地(总店),运输过程中用人工背运或马帮驮运需要6-12天 。如此高含水量的茶叶,在湿热天气的运输过程中,就要发热,产生茶多酚的自动氧化发酵作用 。到达集散地以后,再集中进行选料、拼配、蒸软压制成团饼茶 。包装成七子饼茶的包装材料竹笋叶,也需事先浸湿变软后才利于包装 。这样成形的含水量较高的团饼茶,再经过茶马古道运至西藏等地,路途遥远,少则数十天,多则百余天 。这些团饼茶在长时间的运输过程中,由于日晒雨淋等因素的作用,后发酵作用无意进
于日晒雨淋等因素的作用,后发酵作用无意进行 。最终到饮用时,茶叶叶色已变成红褐色,煮泡出的茶汤已成红色,茶叶滋味也由原来的较重苦涩味变成甘、滑、醇、厚,这就是传统普洱茶进行后发酵的条件、过程和结果 。
云南纳西族的后代,现在是美国普洱茶界代表的杨丹桂女士,她回忆童年时代看见家人做普洱茶,为了应付马帮商人的需要,随便采了些老茶叶,连枝带梗的,甚至还将掉落在地面上不适合做圆茶或散茶的杂老茶菩.扫起来和到一块,做成一个一个的紧茶,反正西j匕的兄弟民族,以牛奶或羊奶来冲泡,有普洱茶味就行了!但经过历史的造化,陈化过程却改变了紧茶的品茗命运 。所以传统普洱茶的品质是经过了程度不同的自然后发酵而形成的 。
按传统方法,另一种做法是将晒青茶直接压制成的青饼存放,随着陈化过程的延伸,进行缓慢的后发酵,品质呈动态发展,最终形成了色褐、汤红、味陈香的品质特点,只是后发酵进程十分缓慢而已 。
1973年,为满足国际市场对普洱茶的需求,云南茶叶进出口公司在昆明茶厂用晒青茶经速成后发酵和陈化处理试验,后在助海茶厂制成现在风格的普洱茶,这种普洱茶包括散茶与以其压制成的各种紧压茶,就是现在人们称之为的熟普洱和现代普洱茶 。
20世纪70年代,研究成功的漫堆后发酵新工艺,使后发酵时间大大缩短,从而产生了后发酵普洱散茶和蒸压成的普洱茶熟饼、熟沱等各种紧茶 。涯堆后发酵新工艺,是将晒青茶泼水返潮,使其含水最达到20%一40%,堆积漫堆高达1?1.5米发酵,堆内温度可达45℃一60℃ 。在高温高湿条件下,通过微生物的作用,茶多酚、蛋白质、糖类等物质很快进行氧化、聚合和裂解,发生强烈后发酵作用 。握堆后发酵过程中堆温过高时需翻堆散热,一般需翻堆散热5一8次,总历时十几天,最后通过反复开沟风干茶叶,要求茶叶含水最小于14%,这样晒青茶就成了熟茶 。茶经过漫堆后发酵之后,就变成了红汤黑叶的普洱茶了 。
有些地方的茶商,在市场利益驱动下,简单地将青饼放在高温高湿的湿仓中加速陈化,但一般不容易掌握好,所以市场上出现不少优劣难辨的熟普洱茶 。
经过上述普洱茶发展过程的论述,再次证明所谓普洱茶,是以云南大叶种晒青茶为原料,经过自然陈化后发酵(传统)或人工后发酵工艺(现代)形成的具有红汤和陈香味的茶叶产品 。因此看来,现代与传统的差别,只是后发酵加工的条件过程和时间长短不同而已,本质是相同的,即都经过了后发酵过程 。,
由此看,普洱茶在古代,曾是普洱茶区的代表茶,在民国时期已出现了滇红,后来又有了烘青绿茶.随着茶类的发展,就不能再把产在云南思茅、普洱、西双版纳等地的所有茶叶都称作普洱茶了;因为新茶类不以晒青茶为基础,而具有新的工艺 。这就如前所述,茶叶的名称很多,并不是因为茶树的品种太多,所以不可把茶叶的成品名与原料名混淆 。也就是说,这棵云南大叶种茶树,未必制出来的茶叶就叫普洱茶;就如红茶、绿茶也不是由所谓的红茶树、绿茶树制造出来的一样 。
总之,茶叶所以各有不同,除茶树品种不同外,根本还是由制造方法的不同造成的 。因为从任何一种茶树上摘下来的鲜叶,都可用不同的制造方法,制成同一种成品茶叶 。当然,哪一品种的茶树最适合制成哪种茶叶,是有它的适制性 。如果我们谈茶时,能把原料和成品分开来说,原料的名称是原料的名称,成品的名称是成品的名称就比较清楚了 。此外茶叶因产地、季节、制作工艺、形状、雅名等等的不同,还延伸出同种茶叶有多样异名 。所以一般说茶叶的名称应该将成品的名称和特有的加工相结合,才能准确反映和表达茶叶的名称 。并非从任何一种茶树上摘下来的鲜叶,都可用不同的制造方法,制成同一种成品茶叶 。
正因为如此,在普洱茶热销的今天,非云南茶区的其他地方,也大最纷纷生产普洱茶,从普洱茶的加工制造方法上生产出的普洱茶,当然也可叫普洱茶,但毕竟缺少了适制性,如必须是云南大叶种茶叶和云南特殊的人文地理环境,故这种普洱茶也便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普洱茶了 。
【普洱茶类加工制作源流】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