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砂壶“鉴”与“赏”的学问

【紫砂壶“鉴”与“赏”的学问】

紫砂壶“鉴”与“赏”的学问

文章插图
喜欢紫砂壶的人 , 无论是出于收藏、欣赏、使用目的 , 还是投资升值目的 , 总要走进市场 。进入市场 , 就会看到琳琅满目、品类繁多的紫砂壶 , 有的几元十几元一把 , 有的十几万几十万元一把 , 价格有天壤之别 。真正的投资者面对传世名壶和当代名家作品 , 遇到的第一个问题就是:哪些是真品?哪些是假货?辨明真伪的标准和方法是什么?
人们都希望自己购买的紫砂壶物有所值 , 最好是物超所值 。但是一旦花了买真壶的钱却买了假壶 , 一切便成为泡影 。如果是屡屡上当受骗 , 那么不仅会使收藏者在经济上蒙受损失 , 而且极易动摇乃至摧毁他们的收藏信心 。因此 , 买真不买假 , 是收藏者投身紫砂壶市场并取得成功的大前提 。
与瓷器等其他文物的鉴定相比 , 紫砂壶的鉴定有其独到之处 。但大致来说 , 模糊的成分较多 , 科学的判定较难 。这是因为:
第一 , 与瓷器、青铜器等相比 , 紫砂器制作历史短 , 产地、原料单一 , 鉴别起来有一定难度 。紫砂壶出产于江苏宜兴的地方窑 , 属于民间手工业 。这种行业多是子承父业 , 师徒传承 , 夫唱妇随 , 个体小作坊规模而已 。除在壶上镌刻字画外 , 不需要多种工艺的合作和工序上的流水作业 , 整个制作过程都由一人操作 , 造型设计全凭个人爱好而定 , “取用配合 , 各有心法 , 秘不相授” 。由于始终没有形成大规模的生产 , 也未能统一器型、统一尺寸、统一落款 , 各自为政 , 各展风采 , 各具特色 , 造成作品虽属同一时代、同一地区 , 但个体之间差异极大 。具体到每一个朝代或时期 , 并没有足够的作品数量可以全面地反映出它的整体面貌和变化规律 。这些方面 , 从方便鉴定的角度看 , 都无法与明清以来的官窑和民窑瓷器相比 。因为瓷器烧制产量大 , 遗存至今基本上有其轨迹可寻 , 从古至今众多的学者给予充分的研究 , 其生产面貌和工艺特征十分清晰 , 并遗存有数百万件以官窑瓷器为代表的典型器可供参考 。作为一种整体上缺乏规律性的文物艺术品 , 紫砂壶的鉴定无疑具有很大难度 。
第二 , 自明末以来 , 有关紫砂壶的记述和文献极为稀少 , 近几十年来地下考古发现有明确纪年墓的器物也只有零星的几件 。出土器 , 可根据墓葬纪年和同出器物的年代得出结论 。各博物馆收藏紫砂壶数量不多 , 没有争议的标准器更是少得可怜 。这与民窑产品整体数量受限制有关 , 也与紫砂器在历史上没有受到社会高层特别重视有关 。虽然清代一些皇帝比较喜欢紫砂器 , 北京故宫博物院迄今还收藏着一批当时制作的紫砂器 , 但这些紫砂器无论从数量上说 , 还是从受皇家重视程度上说 , 都无法与同期景德镇瓷器相比 。这种情况 , 也给紫砂壶鉴定增加了难度 。
第三 , 紫砂壶鉴定的科学性比较薄弱 。历史上 , 虽然流传下来诸如明代周高起的《阳羡茗壶系》和清代吴骞的《阳羡名陶录》等有关紫砂壶的著述 , 但它们都没有科学地、系统地论及紫砂壶的鉴定方法 。近二十年来 , 随着新一轮“紫砂壶热”的兴起和发展 , 紫砂壶资料整理和研究工作也达到了历史上从未有过的繁荣程度 , 全国各地的文博专家、收藏家和宜兴紫砂艺人一起投入到紫砂壶研究工作中 , 有关图录和著作出版了上百种 , 它们填补了许多研究空白 , 解决了许多有关紫砂壶史和紫砂壶工艺的疑难问题 , 一门“紫砂学”正在形成;然而 , 截至目前 , 专家们对于名家署款的紫砂壶尚未能够提出十分科学的鉴别标准 , 在此方面仍然处于探索阶段 , 影响了紫砂壶整体研究水平的质的提高 。这样的研究水平与瓷器特别是官窑瓷器的研究水平相比 , 差距比较明显 。缺少科学、系统的鉴定理论的指导 , 是紫砂壶鉴定工作的又一个不利因素 。
第四 , 历史上出现过大规模的高手仿古活动 , 高仿品很多 。民国初年 , 上海的一些古董商人重金延聘宜兴制壶高手 , 不惜成本 , 不计时间 , 精心仿制历代名家作品 。裴石民、顾景舟、王寅春等高手都是当时古董商的座上客 。这批仿品均源于名家旧器实物 , 制作水平很高 , 在工艺上甚至还有超过原作的地方 。若不谈历史价值 , 其艺术上的成就则是应当肯定的 。就是现在一些博物馆收藏的名家名壶 , 或者已被社会公认的原作真品中 , 是否就有当时精美的仿制品 , 也是值得考察的 。约百年前制作的这批高仿品大量遗存至今 , 又给紫砂壶鉴定工作带来一大困难 。
正是由于紫砂壶在常规鉴定上存在诸多困难 , 因此不能仅仅从微观角度认定其价值 , 而是要重点研究它的艺术风格和文化品位 , 通过宏观把握积累鉴赏经验 , 在实践中得到最接近真理的结论 。既要认准每一个部件 , 又能在大的方面、整体气息上感觉对头 , 做到微观与宏观有机结合地鉴赏 , 优秀的紫砂壶收藏家往往具备这样的本领 。从宏观上把握 , 就是从本质上把握 , 而善于在宏观上准确把握的收藏家和鉴赏家尤为难得 。一把壶 , 拿到眼前仔细鉴别 , 所有的部件、所有的具体方面几乎都没有问题 , 但它却是赝品 , 因为“没有问题”的都是现象;反之 , 一把壶 , 整体气息上感觉对头 , 即使在某个具体方面对不上号 , 它也不一定是赝品 。
对紫砂壶价值的鉴定 , 涉及文物艺术品“鉴”与“赏”的问题 。一种观点认为 , 鉴定是手段 , 欣赏是目的 , 鉴与赏是不可分割的 。只有会鉴定 , 分出真伪优劣档次 , 才有欣赏乐趣 。无收藏知识 , 就谈不上鉴定 , 更不会有收藏者获取猎物后的享受 。还有一种观点认为 , 鉴与赏是认定文物艺术品价值的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的两个方面:鉴是鉴别文物艺术品的真伪、优劣 , 这就需要对文物的起源、演进、材质、工艺技法、造型纹饰等有一定的了解;赏则是对文物艺术品的把玩、赏析 , 主要从美学的视角来评价文物艺术品的艺术价值 , 并结合历史学、民俗学及科技史等深入观察 , 综合考证 。如此 , 方能解决长期以来困扰收藏者的难题—避免买到赝品 , 避免收藏赝品 。这后一种观点对紫砂壶价值的鉴定启发尤大 , 特别是应该强调“赏”的重要性 。没有对紫砂壶进行长期的、深入的、综合的把玩和赏析 , 就难以超越技术层面的鉴别 , 难以掌握“壶性” 。孔子说“玩索而有得” , 这句话值得深思 。董其昌在《古董十三说》里说“玩古董有却病延年之助” , 只要心胸悠畅 , 神情怡然 , 是可以达到这个效果的 。他又说“古董非草草可玩也 。先治幽轩邃室 , 虽在城市 , 有山林之致” , 这实际是说玩古董作为一种高雅的欣赏活动 , 需要一个与心境相适应的好环境 。以往的紫砂壶收藏家往往重“鉴”轻“赏” , 有实物而无视角 , 有知识而无感觉 , 有经验而无理念 , 有壶内功夫而无壶外功夫 , 影响了他们对紫砂壶价值鉴定水平的提高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