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青花瓷器如何鉴定,元青花的鉴定绝招( 五 )


五、看胎 。
元青花的胎土是多种多样的 , 表现在每一件器物之上差别很大 , 越是高档产品 , 胎土越是淘练精细 , 总体越是坚硬匀称有空气 , 断茬处有凹凸面 。 有些胎土还能呈现出我们所说的“糯米胎” , 这种胎质洁白细腻 , 使用在薄装、模印、器物上成型非常好 。
元青花大器看上去显厚重 , 但实际手头非常适中 , 不压手 , 给人一种稳重感 。 而胎土 , 是仿品的致命弱点 , 即便能够仿制出胎内的小气孔 , 仔细对比就会看出这些气孔没有自然活力 , 尤其表现在底足上 。 历史沧桑和自然痕迹是漫长岁月造成的 , 仿品是无法超越的 。
六、综合看 。
元青花从制作到分配有很多等级 , 会有千变万化的情况 , 仔细观察 , 元青花都会多少带有一些缺陷 , 器形不够规正 , 生烧、过烧造成发色不够艳丽 , 有的还有少量窑沾窑裂等 , 窑工们会根据手里现有的泥料 , 随意制作出胎质薄厚不一的产品 , 要注意每一件器物胎釉的结合部位 , 区分淡淡的“窑红一线”的变化. 。

怎样鉴定元青花瓷器 元青花 , 以“至正型”器为典范 , 同时还包括“延祐型”和一些形、纹简陋 , 销售层次较低的青花瓷 。 为提高“目鉴”科学性 , 在前辈研究成果基础上 , 本文结合公私藏品 , 就元青花鉴定 , 谈一些肤浅的认识:
1、大花大叶 , 叶为满色 , 但花朵不填满色 , 且外部绘有较明显的空白边线 。 山石、海水、人物、动物纹等、亦相类 , 纹饰内露白 。
2、缠枝莲叶 , “叶形多呈葫芦状 , 或有一至五个尖瓣”(孙瀛洲) 。
3、变形莲瓣边饰 , 有的为一组、有的画二组 , 构成上下对应的仰、覆莲瓣纹装饰 。 除盘以外 , 其他型器上的莲瓣 , 均呈单体形式排列 , 莲瓣间留有空隙、互不相连 。 明洪武时 , 除部分执壶和盏托外 , 瓶、罐、盘及碗的莲瓣纹边饰均呈并拢(共边)型、此后 , 这种绘法贯穿于明清两代 。
4、蕉叶纹 , 多数作分开状、叶与叶之间留有空隙 , 少量为并拢型或叶与叶呈重叠状 。 明初以重叠状多见 , 偶见有分开的 。 宣德以后 , 蕉叶纹几乎不见有分开的 , 都为拼拢重叠状 。 此外 , 元代蕉叶的主脉 , 均以浓笔的粗线条表示;入明后 , 蕉叶的主脉均留白、呈中空型、同元代蕉叶主脉的粗实线条 , 在视觉上泾渭分明 , 非常醒目 。
5、如意云头纹(亦称“云头纹”、“云肩纹”、“垂云纹”) 。 云头与两云脚相交之尖头 , 指向呈前后相背形态 。 即 , 如意云纹两云脚间的尖头 , 与云头的尖头 , 方向相反 , 很少例外 。 而洪武 , 如意云的头与脚的尖头指向 , 均方向一致、亦绝无例外 , 并沿袭至永宣 。 成化起 , 如意云头的两尖头 , 既有朝向一致的 , 亦有相背的 。
6、回纹边饰 。 由互不相连的单体回纹组成、有的回纹呈规矩的方形 , 有的为变形回纹 , 有的为减笔式回纹 。 明洪武时 , 回纹边饰由一正一反两方相连形式排列组成 。 明永乐以两方连为主 , 同时又出现一笔环连式的回纹边饰 。 宣德以后 , 除少数边饰仍作一正一反两方相排列连外 , 多数回纹边饰呈整圈一笔环连式 , 并延续至清末 。
7、龙纹 。 元代青花瓷器上 , 画龙的不少 。 龙躯细长 , 且细颈 , 细腿、细爪和尖尾巴(偶有火焰式大尾) , 体态轻盈 。 头较小 , 长鹿角 , 张口、吐舌 , 龙的下腭有须 , 上颌一般无须 , 但是 , 至正十一年铭标准器的龙上颌有双须 , 而此类带双须现象 , 在元青花件的其他龙纹图案上十分少见 。 龙身鳞片分两种 , 以网状细鳞片(图多见 , 以留白大鳞片少见 , 后者龙纹更加精美龙有背鳍 , 腹下通常无横纹带 。 胸与背部 , 常饰有火焰状飘带 。 肘部有长毛三至四根或一撮 。 龙爪以三爪、四爪居多 , 五爪极为罕见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