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学好文言文,如何学好文言文的步骤( 八 )



3.熟悉词类活用用法 。 名词动用、形容词动用、使动用法、意动用法等等 。 这就是正规的文言文语法了 。

这些也是可以用句型结构来分析的 。 比如名词动用 , 我给你举个都知道的例子 , 孔子讲:“君君 , 臣臣 , 父父 , 子子 。 ”你至少知道 , 一个完整的句子 , 主语谓语是必须的(感叹句当然排除在外) , “君君”看起来是两个名词 , 很显然缺少谓语 , 也就是缺少一个动词或形容词 , 否则只能翻译成“君主君主” , 所以第二个君很显然必须是谓语 , “君君”的意思是“君主要像个君主” 。
这类文言文语法相对较难 , 需要长期的知识积累和记忆 , 但这些 , 要是做到我说的一点 , 掌握起来会容易许多 。
再举个例子给你 , 比如形容词的意动用法 , 说某个医生“活死人” , 从字面意思看 , 难道是说“某个医生是活死人”?且不说这个意思是否符合原文意思 , 我们先分析句子结构 。 “医生”显然是主语 , 谓语是什么呢?如果按表面意思翻译 , 显然缺少谓语 , 即使是“是”这个词 , 古文也需要动词“乃”或者叹词“也”之类的表达出来 。 所以这个句子必须拆开 , 根据独字成词原理 , “死人”是死了的人 , 活字肯定有单独的意思 。 如果你懂形容词的意动用法 , 那么你就知道“活死人”该翻译成“使死人活” 。 即使你不知道意动用法 , 那也是能分析出有问题的 。

大概是这么些经验 , 文言文的背诵我并不觉得很有必要 , 当然为了追求写作文引用自如的效果 , 如《滕王阁序》之类的经典 , 我觉得有必要背 , 别的不用背 , 只要学习的时候 , 将我上面说的三点相关的东西学好 , 注重积累 , 再加一点语言天赋 , 应付高考至少是没问题的 。

文言文独字成词的原则 , 一定要记住哦!(汗!当然人名地名官名之类要除外了)
怎样学好文言文 凡是读书必须先要熟读 , 让里面的话都好像出自于我的嘴巴 。 进一步就仔细的思考 , 使它的意思好像都出自于我的心里所想的 , 然后可以有所心得 。 至于那些对于文章意思有疑惑的 , 大家的言论纷乱错杂的 , 就也要静下心来仔细思考 , 不要匆忙急促地在当中取舍 。 先把其中的一篇自己单独列为一说 , 顺着文章的思路去想 , 来验证它思路的通畅和阻塞 , 那么那些特别没有明显含义和道理的 , 不等到和其他的学说相比较道理就已经自动屈服了 。 再用大家的言论互相诘问反驳 , 然后寻求它的道理的稳妥 , 来考证它的正确或错误 , 好像是对其实是错的 , 也将被公众承认的说法所否定而不能成立 。 一般情况下慢慢地停下来看 , 处理静止状态观察动态的 , 像攻击坚硬的木头 , 先攻击它的容易的地方而再攻击它的关键之处;像解开缠乱在一起的绳子 , 地方有所不通就暂且放在那儿慢点去处理它 。 这就是看书的方法 。
凡是读书 , 必须先整理好读书用的桌子 , 使桌子干净平稳 , 把书册整齐地放在桌子上 , 让身体坐正 , 面对书册 , 仔细从容地看清书上的文字 , 仔细清楚地朗读文章 。 必须要读的每个字都很响亮 , 不可以读错一个字 , 不可以少读一个字 , 不可以多读一个字 , 不可以读颠倒一个字 , 不可以勉强硬记 , 只要多读几遍 , 就自然而然顺口而出 , 即使时间久了也不会忘记 。 古人说:“书读的遍数多了 , 它的意思自然会显现出来 。 ”就是说书读得熟了 , 那么不依靠别人解释说明 , 自然就会明白它的意思了 。 我曾经说过:读书有三到 , 叫做心到、眼到、口到 。 心思不在书本上 , 那么眼睛就不会仔细看 , 心和眼既然不专心一意 , 却只是随随便便地读 , 那一定不能记住 , 即使记住了也不能长久 。 三到之中 , 心到最要紧 。 心已经到了 , 眼口难道会不到吗?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