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修心,如何修好这颗心( 三 )


《修心诀》云:“入道多门,以要言之,不出顿悟渐修二门 。 ”又云:“此顿渐二门是千圣轨则,以上诸圣,莫不先悟后修,因修乃证 。 所谓神通变化依悟而修,渐薰所现 。 非谓悟时即发现也 。 ”
圭峰禅师云:“识冰池而全水,藉阳气以消融 。 悟凡夫而即佛,资法力以薰修 。 冰消则水流润,方显溉涤之功;妄尽则心虚通,始发通光之用 。 事上神通变化,非一日之功可成,乃渐薰而发现也 。 ”
仰山示众云:“我今分明向汝说,且莫凑泊,但向自己性海如实而修,不要三明六通 。 何以故?此是圣末边事 。 如今只要识心达性,但得其本,莫愁其末;他日后时,自在具足 。 若未得本,总将情学他,终不可得,得亦不真,将来成魔有份 。 ”
以上所引,可知顿悟是:凡夫迷时,妄执四大为身,妄想为心 。 不知自性是真法身,自己灵知是真佛,常于心外觅佛,东奔西走,忽被善知识指个入处,一念回光,见自本性,识自本心 。 而此心性,原无烦恼,原无生灭,本自圆成,本自具足,与诸佛无殊无别,而且由凡夫至佛位,更无阶级次第,故云顿悟 。
虽云顿悟,但属理边,事上习染,多生历劫,生来死去,执着坚固,卒难顿除 。 故须依悟而修,渐除习气,直至妄尽,神通方显,绝非于顿悟理时即现神通 。 故修道者,须明过程,识别先后,切不可因未通而自疑,更兼疑他人 。 以为均不能悟道,而另走蹊径,误入歧途,纵经尘劫,亦不能成道 。
况且发通与否,不足说明是否悟道 。 一者,通有多端,有藉密法修得者,有依神鬼附身告知者,有靠夙世薰修报得者,等等不一,不可谓是等人均已悟道 。 因此等神通,或有所依,不是真通,或仅相似通,一旦色身败坏,失其所依,即消灭无有 。 二者,古德谓有先悟后通和先通后悟之别,不可谓一经发通,即系悟道 。 如明破山禅师在天童修道时,未发悟前,即能出神偷乡人之鸭,作游戏三昧 。 后事发,被密云悟禅师诃曰:“子游戏神通虽不无,但佛法未梦见在!”破山跪请开示,再经力参,方始开悟 。 降及近代,众生根器更劣,习障更重,欲先通后悟,千万人中不得一人 。 故我人须于悟后,依悟而修,渐除习气,渐发神通 。 以上先圣历代祖师,无不如是 。 故顿悟渐修二门是佛徒的轨范,各宗行人俱应奉行遵守!
或曰:理即事,事即理,理事不二 。 理如顿悟,事即相应,如事上不能透过,尚有留碍,如何能说已悟真理!
答曰:理事非一非异 。 事以理成,理以事显;理不离事,事不离理,约此不相离理,故非异 。 但真理无形,而妙用随缘,应诸万类,妄立虚相,不无形状,约此有相无相,故非一 。 今悟道,虽已明悟自己空寂之灵知即是真佛,但以多生习染深厚,一下不能顿除,遇事尚还生心,见境卒难无念,但于生心动念时,非如盲目者,不知尘境本空,粘着攀缘,流浪忘返 。 而能于前念动时,后念即觉,顿时扫空 。 不过较全不动心者有生灭的痕迹,力量稍差而已 。 但能绵密保任,时时觉照,日久功深,自能打成一片 。 历代祖师之牧牛行,即此悟后用功之楷模也 。
如何修心 修性 修身? 人之所以烦在于有过多的执着,
把很多东西看得很重,
如钱、如事业、如名声 。
佛说,人之所以痛苦在于追求错误的东西 。
放下,便自在,学会放下,那你的心情就会自然、平和 。
这很难做到慢慢来,一旦做到你会受益终生的 。
另外你要培养一种观念就是把一切事情都当成一种人生体验,
无论好也好,坏也好 。
建议看一下《老子》,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