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夏高温超过35℃时 , 应适当深灌降温 , 并定期换水 , 以防土壤缺氧引起烂根 。 但最高水位不宜超过“茭白眼” , 因此处组织较嫩 , 病害容易侵入 。 此外 , 水位过高 , 会使薹管伸长 , 易倒伏 。 分蘖后期至孕茭前 , 保持水层12~15厘米 , 以降低水温 , 控制后期分蘖 , 促进提早孕茭 。 孕茭期水层加深到18~20厘米 , 以防阳光直射 , 保证茭白洁白柔嫩 , 提高质量 。 进入采收期和越冬期 , 茭田应保持浅水层3~5厘米或湿润状态 。 秋栽茭白栽植时和还苗期 , 保持浅水层3~5厘米;分蘖期加深水层到8~10厘米;孕茭期保持水层15~18厘米;采收期和越冬期水肥管理如上 。 一熟茭老茭田水层管理与上述春栽新茭田类同 。 两熟茭老茭田春季萌芽期至分蘖期 , 保持水层3~5厘米 , 分蘖后期至孕茭期保持水层8~10厘米 , 同时应拔掉多余的小分蘖苗 。
茭田管理
茭白生长前期 , 气温低 , 生长较慢 , 水生杂草丛生 , 应分蘖封行之前 , 耘田、除草2~4次 。 老茭田出苗后或新茭田栽植后 , 发现死苗、缺苗应及时补栽 。 如分蘖中期田间分蘖苗过多过旺 , 应拔去过密的小分蘖苗 , 使整墩分蘖苗控制在25株以内 。 分蘖后期 , 应及时打去黄叶 , 拔去小分蘖苗 , 踩入泥中 , 以增强茭田通风透光 , 打老叶时不应拉伤植株 。 第1年采收秋茭时 , 发现灰茭和茭植株 , 随时做好记号 , 待寒露、霜降以后 , 将灰茭和茭连根挖掉 。 入冬后 , 齐泥割去枯叶 , 以使第2年出苗整齐均匀 。 南方农村有在立冬之后烧茭墩枯叶的习惯 , 认为这样可以避免下年出现灰茭和雄茭 。 其实 , 要彻底清除灰茭和雄茭 , 就必须将其连根挖掉 , 火烧茭墩 。 老茭田在挖去灰茭、雄茭以后 , 于早春萌芽时应补满缺苗 。 若老茭墩苗太密时 , 应在清明、谷雨期间疏去细小密集的分蘖 , 每8~10厘米见方留一健壮分蘖苗 , 同时向茭墩中间压一块泥 , 压盖程序以茭苗向四周散开为宜 。
病虫防治
病害主要有锈病、稻瘟病、纹枯病、胡麻叶斑病和小菌核病等 。
锈病发生在叶片正反面及叶鞘上 , 边缘表皮裂口的残余时显 。 生长后期形成冬孢子堆 , 灰色至黑色 , 长条状不裸露 。
稻瘟病发病叶开始呈条状或梭形病斑状 , 以后全叶枯焦 , 严重时全田如火烧状 。 纹枯病在茭白分蘖盛期至孕茭期最易发生 。 发病初期先在叶鞘上出现水渍状暗绿色椭圆形病斑 , 之后扩大成云纹状病斑 。 发病严重时茭叶枯死 , 茭肉干瘦 。
胡麻叶斑病在叶片发病初期呈针头大褐色小斑点 , 然后逐渐扩大为圆形、椭圆形、梭形病斑 , 边缘淡褐色至深褐色 , 中间黄褐色至灰白色 , 有时略呈轮纹状 , 外围有黄色或淡黄色晕圈 。 后期病斑可相互愈合成块状枯死 , 多从叶缘或叶尖沿外缘向下逐渐枯死或枯白色 , 病斑两面有明显的褐色露层 , 有时也呈轮纹状 。
小菌核病多在茭白生长后期腐生或寄生于叶鞘上 , 危害叶鞘引起水渍状变色 , 在形成显著病斑后枯黄 , 鞘内生长大量小粒菌核 。
推荐阅读
- 【育苗】青椒的育苗和田间管理
- 【防治】瓜蒌蔓枯病防治
- 【高产】瓜蒌怎么栽培能高产
- 【花】怎么扦插老来俏花
- 【种植】五色菊怎么种植
- 【花】红木香花修剪方法
- 【换盆】紫根兰如何换盆
- 【方法】老鸦柿的扦插方法
- 【叶子】如意皇后叶子怎样变红
- 【发黄】凤眼蓝叶子发黄解决办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