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冯志强太极浑元功简论丹窍功 太极功夫三层九段论( 四 )


这一阶段已通经络周天 , “缠丝劲”实为经络周天通后的内气在周身的散布 , 缠丝劲是陈式太极拳之精华 , 一气贯通 , 实为通经络周天 , 此时可称练拳已懂劲 , 才入陈式太极之门道 。
经过前面几个阶段 , 由松、静后以形领内气出现 , 至内气较充足 , 自觉在吸气时腹部有轻微的发热感 , 发热的部位因人而异 , 同时腹部出现“咕咕”的肠鸣音 , 矢气增多 , 慢慢腹部发热的面积逐渐加大 , 在肌肤之间有似小虫在爬行的景况 , 这称“痒触” , 尤以头顶下至额颅、面颊、两鬓、鼻旁、唇口一带感觉特别灵敏 。 如出现以上诸种感觉 , 精力要专注 , 用心意去打拳 , 千万不要用手去搔抓痒处 , 以防气机散乱 , 随着练拳时间增长 , 小腹内发热似温水流动样 , 全身有温暖的舒适感 , 口中唾液增多 , 背部有蚂蚁上爬之感 。
到这一阶段时气力大增 , 小腹部发热感更甚 , 有时还可出现小腹部轻重的跳动感 , 部分练拳者腹部还可出现气团感 , 有人称这种现象为“火烧丹田” 。 它是初具缠丝劲的重要标志 。 在这一阶段后期 , 因长期练拳 , 以形代念 , 形、意结合时 , 达到明镜止水 , 晶莹澄澈 , 如入恍惚杳冥之中 , 手、脚有时忽觉空空如也 , 便可感到有一股强而有力的气自会阴穴沿脊柱上冲头顶而下行进入丹田 , 这就是所谓的“一气贯通” 。 因会阴部道家称为子 , 头部称为午 , 故在气功书中将气通任督称之“通子午” 。 在通周天时印堂穴内会出现耀眼明亮的光 , 这是正常现象 , 不必惊恐 , 皆属自然现象 。 周天一通先天元气(体内真气)蒸气更盛 , 虽闭口鼻 , 元气自然能出入于全身各个毛孔 , 而且深绵细长 , 一分钟呼吸一至两次可矣 , 气入无积聚 , 出无分散 , 一身酥软如绵 , 美快无比 。 真息冲融 , 真气从之 , 流注于全身上下 , 油然而上腾 , 勃然而下降 。 其气息之薰蒸 , 如春暖天气熟睡方醒 , 其躯体四肢之畅快恬适 , 确实难以言语来形容个中之妙味 。
第五阶段功夫初期的技击表现与前四阶段的技击表现一样 , 应用价值不大 。 第五阶段末期 , 进入三层功夫的第一层功夫 , 尚有一定的技击作用 , 但技击时主要用十三法 , 所以只能算技巧 , 才完成陈式太极拳第一层的功夫 。 为何如此说?因为第一层功夫的后期 , 即前面所讲第五阶段的后期是求内外六合 , 调整身法 , 寻求内气贯通 , 达到节节贯穿的阶段 。 而调整身法的过程就是妄动 , 因而在推手还无法应用如意 , 对方会找这些薄弱环节 , 或者故意诱使你产生顶、偏、丢、抗的毛病而出奇制胜 。 因为推手时对方的进攻不会给你调整身法的时间 , 而是利用你的缺陷 , 乘隙而入 , 使你受力失重 , 或被迫退步 , 勉强地化去来力 。 当然 , 如果对方进攻速度较慢 , 劲力短 , 进逼不紧 , 给了调整身法的余地 , 你也能比较理想地化掉对方的进攻 。 总之 , 第一层功夫期间 , 不管进攻和走化都是勉强的 , 往往是先下手为强 , 后下手遭殃 。 此时尚未完全达到舍己从人 , 随机应变 , 虽能走化 , 但不属技巧劲 , 还会出现丢偏和顶抗等毛病 。 所以《拳论》说“二阴八阳是散手”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