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地理知识|阳春面是哪里的特产,阳春面是哪个地方的( 四 )


是用油酥面作皮 , 黑枣泥为馅 , 经油炸成熟的面食 。 其色泽金黄 , 小巧玲珑 , 外皮酥松 , 馅香甜可口 , 深受港澳同胞及日本旅游者欢迎 。
生煎馒头
上海称包子为馒头 , 因此 , 生煎馒头实为生煎包子 。 用半发酵面包馅 , 排放平底锅内 , 用油煎 , 喷水若干次即熟 。 其底部色金黄、硬香带脆 , 馒身白色 , 软而松 , 肉馅鲜嫩稍带卤汁 , 咬嚼时还有芝麻或葱的香味 。 以出锅热吃为佳 。
生煎馒头原为茶楼、老虎灶(开水店)兼营品种 。 馅心以鲜猪肉加皮冻为主 。 20世纪30年代后 , 上海饮食业有了生煎馒头的专业店 , 馅心花色也增加了鸡肉、虾仁等多种品种 。
蒸拌冷面
是将面条先蒸后煮 , 再用冷风吹凉 , 加调味拌食的面食 。 上海饮食市场上 , 冷面一向是夏季旺销品种 。 1937年前后 , 制法都是将面条煮熟后 , 用冷水冲凉而成 。 1949年后 , 卫生部门因冷面用生水冲凉而予以禁售 。
1952年 , 四如春点心店采取将面条先蒸后煮 , 再用冷风吹凉的办法加工冷面 , 获得成功 。 不仅符合卫生要求 , 且加工后的面条硬韧滑爽 , 受到广大顾客的欢迎 。
阳春面
又称光面 。 民间习惯称阴历十月为小阳春 , 上海市井隐语以十为阳春 。 以前此面每碗售钱十文 , 故称阳春面 。 开洋葱油拌面又称海米葱油拌面 。 以熬香的葱油和烧透的海米(上海人称开洋) , 与煮熟的面条一起拌食 。
面条韧糯滑爽 , 海米软而鲜美 , 葱油香郁四溢 。 1945年后 , 城隍庙有个姓陈的摊贩运用苏北家乡日常的方法熬制葱油 , 用来拌面 。 葱香浓郁与众不同 , 很受欢迎 , 流传至今 。 现为湖滨点心店的特点小吃 。 百果馅酒酿圆子
以果料为馅 , 滚包糯米粉的小圆子与酒酿同煮而成 。 酒酿味浓甜润 , 圆子较糯 , 馅甜香 。
擂沙圆
糯米汤团煮熟后滚上一层擂制的干赤豆粉而成 。 清朝末年 , 上海城里三牌楼附近的雷妪以设摊卖汤团为生 。 为多做些生意 , 她想方设法弥补汤团存放和携带不便的缺陷 。 开始 , 她把汤团表面滚了一层糯米干粉 , 后又试制了各类干粉 , 结果采用赤豆粉效果甚佳 , 大受食客欢迎 。
猪油百果松糕
用糯米、粳米掺和 , 磨成粉 , 加赤豆、果料等蒸制而成 。 为旧岁暮新春的时令米食 。 糕身松软香甜 , 糯而不粘 , 果仁口味多样 。
油氽排骨年糕
猪大排肉佐以小而薄的年糕 , 经油氽、烧煮而成 。 该小吃在上海有二种制法 , 分别以曙光饭店(原名小常州 , 号称排骨大王)和鲜得来点心店为代表 , 这两家都以经营排骨年糕而著名 , 但制作方法不同 , 口味迥异 , 各有特色 , 20世纪30年代初在上海出名 。
鲜肉猫耳朵
传统的猫耳朵是用凉水和面制成猫耳朵形疙瘩 , 用鸡丁、肉丁等作配料 , 带汤食用 。 上海乔家栅的猫耳朵独创一格 , 用手□面皮 , 包入肉馅或豆沙 , 油氽而成 , 风味特异 。
糟田螺
选用中等大小的田螺 , 以调制过的陈糟为主要调料 , 烹煮而成 。 田螺肉鲜嫩劲韧 , 糟卤香味横溢 , 卤汁醇浓 , 肉卤同吃 , 更加鲜美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