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地理知识|沱江流经哪些地方,沱江在哪里汇入长江( 二 )



在泸州市境内, 沱江从富顺县流来, 在泸县的海潮镇小柏村入境;沿泸县与江阳区边界, 经海潮镇、通滩镇, 进入龙马潭区, 沿龙马潭区、纳溪区边界, 经胡市镇, 左纳濑溪河, 经安宁镇、红星街道, 在小市街道东南汇入长江 。 泸县境内流长34公里, 水域面积0.94万亩, 流域面积355.66平方公里, 落差17.33米, 出境处平均流量463.6立方米/秒 。
沱江的发源地, 是四川盆地西北缘的九顶山, 又名茶坪山 。 这座山里的东、中、西三处分别流出许多溪流, 逐渐汇成三条较大的支流:西边一条湔江, 长139公里;中间一条石亭江, 长141公里, 东边一条绵远河, 长180公;它们汇合在金堂赵镇附近, 才正式成为沱江干流 。 因为绵远河最长, 所以现在把它定为沱江的正源, 另外两条上源支流就算旁支 。 沱江的上源五支有许多不同的名字, 如毗河又叫郫河、毗桥河和前江, 湔江又叫半淙水和中江;石亭江又叫妥江、沉犀江和后江, 绵远河又叫绵阳河 。 《汉书·地理志》中, 就记载了它们的情况 。 当时湔江称为湔水, 出自绵县玉垒山;石亭江称为雒水, 出自雒县章山;绵远河称为绵水, 出自绵竹县紫岩山 。 这三条河从深山走出的地方, 都形成比较大的冲积扇, 我们的祖先们就模仿岷江都江堰那样, 让水流象一把摺扇似的分成许多股, 化为引水灌溉的水利工程 。 湔江山出口处名叫堋口, 在历史上水流曾被一分为二、一分为三, 最多时竟一分为九;清末民初就建有湔江堰;石亭江出山口处名叫高景关, 清代就将水流引作三股, 建成朱家堰、李家堰、火烧堰, 民国时合称朱李火堰, 绵远河出山口处名叫汉旺场, 清代形成绵江堰, 以后发展为官渠堰、宋家堰、硼砂堰, 民国时合称官宋硼堰 。 这些引水渠, 与平原上的河道差别不大, 经常十年河东, 十年河西, 变化多端, 与现代引水工程有很大的不同 。 沱江在金堂峡河段:古代称为金堂江, 以下又称中江 。 过了金堂峡, 进入汉代叫做牛县的简阳, 所以江名又称牛水或牛江, 唐代那里又称雁水或雁江 。 接着, 江流通过资阳、资中县境, 古代又有资江之名 。 资中县东南江边有个唐明渡, 相传安禄山造反时, 是唐明皇带着杨贵妃逃亡摆渡的地方, 这段江流又称珠江 。 接着, 沱江又流过内江, 包围城市绕了半圈, 留下李白的著名诗句 。 接着流过富顺县, 那里的江名又称金川, 宋代方志上称力釜川, 釜就是锅, 说江流环绕县城, 很象一口锅 。 沱江两岸崩落的大石留在江心里, 叫作“三台七曜石”, 实际上那是七块巨石分为两层, 也算是古代的一处名胜 。 接着, 江流到达泸州, 汇入长江, 在泸州, 晋代《华阳国志》提到江中有“大阙、小阙”, 那可能是十分巨大的礁石 。 相传沱江汇入长江之处, 江面十分宽阔, 夏天涨起了洪水, “两江环合, 弥漫浩渺”, 好象大海一般, 泸川人把这种景色称为“海观”, 而且曾在江边盖起了一座海观楼 。 据说《封神榜》里的周朝大官尹吉甫就生在那里 。 尹吉甫的儿子尹伯奇, 因为忍受不了后母的虐待, 曾在山腰一块大石上作曲弹琴, 抒发心中的悲愤, 最后跳进江中自尽 。 那块石头后来称为抚琴台 。 由于诸葛亮《出师表》里有“五月渡泸”这句话, 于是后人在泸州江边上修起了一座渡泸亭:东面的堡子山 。 又称得功山, 相传是诸葛亮渡江前扎营的地方, 山下有条小溪, 名叫马谡溪, 相传马谡的部队就驻扎在那里 。 不过, 从宋代起, 考古家们研究过孔明渡泸的地方, 大家都认为他渡的是金沙江, 而不是这条沱江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