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知识|夜书所见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叶绍翁小时候的故事( 三 )


(诗句)萧萧秋风吹动梧叶 , 送来阵阵寒意 , 客游在外的诗人不禁思念起自己的家乡 。 最记挂是自己疼爱的孩子 , 此时可能还在兴致勃勃地斗蟋蟀 , 夜深人静了还不肯睡眠 。
暗用典故 , 明了心意 。 “江上秋风动客情”暗用张翰辞官典故 。 据传晋人张翰官居洛阳 , 见秋风起而思念故乡 , 于是辞官回乡 , 了却心愿 。 “秋上心头使人愁” , 更能传达诗人当时客居在外 , 乡愁满怀的心境 。
巧用修辞 , 情意绵长 。 “萧萧梧叶送寒声 , 江上秋风动客情” 。 这一“送”一“动” , 寓情于物 , 赋予梧叶、秋风以人的情态思绪 。
这些物态声情的诗文 , 怎不把读者带进这风送寒凉、情动秋江的意境之中 , 令人痴迷难返 , 惆怅满怀 。 “萧萧梧叶送寒声”妙用通感 , 以萧萧之声催动凄凉心境 , 用听觉形象沟通触觉感受 , 意味绵长 。

《夜书所见》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学习知识|夜书所见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叶绍翁小时候的故事】运用了对比手法 , 以儿童夜捉促织的乐景反衬自己客居他乡的悲情 。
这首诗是诗人客居异乡 , 静夜感秋所作 , 抒发了羁旅之愁和深挚的思乡之情 。 草木凋零 , 百卉衰残 , 江上秋风瑟瑟寒 , 梧叶萧萧吹心冷 。 诗中一个“送”字令人仿佛听到寒气砭骨之声 。
此诗以叠字象声词置于句首 , 一开始就唤起读者听觉形象的联想 , 造成秋气萧森的意象 , 并且用声音反衬出秋夜的寂静 。 在梧叶摇落的萧萧声中 , 仿佛含有砭骨的寒气;以听觉引起触觉的通感之法渲染了环境的凄清幽冷 。
扩展资料:暗夜中的一盏灯光 , 在诗人心灵的屏幕上映现出童年生活的片断 , 眼前之景与心中之情相遇合 , 使诗人陷入了对故乡的深沉思念之中 。
他以“篱落一灯”隐喻自己的“孤栖天涯” , 借景物传达一片乡心 , 与“江上”句相关联 , 收束全篇 , 尤觉秋思洋溢 , 引人遐想 。
这首诗语言流畅 , 层次分明 , 中间转折 , 句似断而意脉贯穿 。 诗人善于通过艺术形象 , 把不易说出的秋夜旅人况味委婉托出 , 而不落入衰飒的境界 。 最后以景结情 , 词淡意远 , 耐人咀嚼 。

夜书所见表达了诗人什么的思想感情 ①作者抒发了一种思乡念亲、怀想故园的感情 。
诗中一、二两句写梧叶飘飞 , 寒声阵阵 , 秋风瑟瑟 , 江船漂泊 , 有力地烘托出诗人客居他乡、辗转漂泊的凄凉心境 。 三、四两句描写儿童挑灯夜游、捉弄蟋蟀的生活场景 , 自然容易引发诗人的联想 。 他会想起自己童年时代也是如此天真浪漫 , 开心有趣;他会想起故土家园的温馨美好;他会想起亲人朋友的音容笑貌……一种如归故里 , 如返童年的亲切感油然而生 。
②诗歌抒发了作者客居他乡、归无定所的孤寂落寞之感 。
一二两句写景 , 借落叶飘飞、秋风瑟瑟、寒气袭人烘托游子漂泊流浪、孤单寂寞的凄凉之感 。 一江秋水 , 满天黑暗 , 触耳寒声 , 诗人彻夜难眠必定是心有郁结 , 意有不顺 。 三四两句写儿童夜捉蟋蟀 , 兴致高昂 , 巧妙地反衬悲情 , 更显客居他乡的孤寂无奈 。
③诗歌抒发了作者对童年生活的怀念留恋的思想感情 。
通观全诗 , 整体而论 , 三、四两句写诗人客舟所见 。 儿童夜捉蟋蟀 , 兴致勃动 , 忘记了瑟瑟秋风、阵阵寒意 , 忽略了落木纷纷、秋江冷冷 , 深更半夜了 , 还津津有味地抓蟋蟀 。 那份专注痴迷 , 那份谨慎小心 , 那份起落不定的敏感 , 全在一举手一投足的举止中展露无遗 。 这种欢快有趣的生活场景自然容易勾起诗人对自己童年生活的追亿、留恋 。 一二两句也可以作这样的理解 , 萧萧寒声、梧叶摇落的秋景 , 流露出一种漂泊不定、愁绪莫名的感觉 , 更反衬出诗人客居他乡对童年无忧无虑生活的留恋、思念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