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知识|陶渊明是一个怎样的人,读懂陶渊明初中作文600字( 三 )


东晋同时也是整个魏晋南北朝最杰出的文学家是陶渊明 。 陶渊明(365—427) 字元亮,或云名潜,字渊明,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人 。 有《陶渊明集》 。 他的曾祖陶侃是东晋初名将,陶氏为东晋元勋之后,地位虽不如南下名族高贵,也是浔阳的大族 。 只是陶渊明这一支,家境便日渐败落 。 他从二十九岁时开始出仕,任江州祭酒,不久即归隐 。 后陆续做过镇军 参军、建威参军等地位不高的官职,过着时隐时仕的生活 。
义熙元年(405)陶渊明 四十一岁,再次出为彭泽县令,不过八十多天,便弃职而去,从此脱离了官场 。 他在家乡有自己的田庄和僮仆,开始一段时期,生活也算安宁自得 。 有时他也亲自参加一些农业劳动,作为自己的社会观和人生哲学的实践 。 在这种劳作生活中,与农民有所接近 。 后来由于农田不断受灾,房屋又被火烧,境况愈来愈恶化 。 但他始终不愿再为官求禄 。 朝廷曾征召他任著作郎,也被他拒绝了 。 陶渊明之所以如此,并不是他对政治原就不感兴趣 。 出身于世代官宦的家庭、又是元勋之后的陶渊明,本来也曾期望在仕途中有所进取,在政治上有所作为 。 《杂诗》说: “忆我少壮时,无乐自欣豫,猛志逸四海,骞翮思远翥 。 ”可见出他的胸怀 。 但同时,东晋士族文人普遍企羡隐逸,追求精神自由的风气,在他身上也留下了深刻的影响 。 《归园田居》所说“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之类,就反映了他思想的另一方面 。 他是抱着两种彼此矛盾的愿望走上人生道路的 。 开始时前一种愿望占据了主导地位 。 但那是一个动乱的时代:宗室内部的斗争,军阀对政权的野心,不断引起血腥的杀戮乃至激烈的火并 。 这种社会动乱不仅给人民带来灾难,同时在社会上层也造成严重的不安全感 。 这使陶渊明的政治雄心不能不有所消减 。 另一方面,在这种权力争夺之中,一切卑污血腥的阴谋,无不打着崇高道义的幌子,这使秉性真淳的陶渊明也难以忍受 。 所以最后 “爱丘山”的素愿就压倒了“逸四海”的猛志 。 在他任镇军参军时所作的《始作镇军参 军经曲阿》诗中就说道:“目倦川涂异,心念山泽居 。 聊且凭化迁,终归班生庐 。 ”任建威参军时所作《乙巳岁三月为建威参军使都经钱溪》诗又说:“园田日梦想,安得久离析?”可见早已是身在仕途,心在园田 。 从彭泽令解职时所作《归去来辞》,更把做官说成“深愧平生志” 。 所以说,他的归隐,实际是自己的理想与当时的现实无法调和的结果 。 在陶渊明的诗歌中,最有代表性的是田园诗 。 这种田园诗的艺术魅力,与其说在于它是田园生活的真实写照,不如说在于其中寄托了陶渊明的人生理想 。 田园被陶渊明用诗的构造手段高度纯化、美化了,变成了痛苦世界中的一座精神避难所 。
陶渊明的思想,是以老庄哲学为核心,对儒、道两家取舍调和而形成的一种特殊的 “自然”哲学 。 他心目中的理想社会,是一种“自然”的社会 。 他常常把儒家虚构的淳朴无争的上古之世与道家宣扬的小国寡民的社会模式结合成一体,作为理想世界来歌颂 。 同样的思想,又借助虚构,在《桃花源记》中加以形象的表现 。 在这种“自然”的社会中,人人自耕自食,真诚相处,无竞逐无欺诈,甚至无君无臣 。 而历史在陶渊明看来,是一个堕落的过程 。 由于人们的过度的物质欲望,引起无穷的竞争,产生了种种虚伪、矫饰、残忍的行为,使社会陷入黑暗 。 然而上古之世,悠邈难求,世外桃源,也无处可寻 。 陶渊明只能把淳朴的乡村生活,作为他的社会理想的比较现实然而十分有限的寄托 。 他的大量田园诗中,既有纪实的成分,反映了他在家乡生活的情况,也有相当一部分内容并不完全是写实的,而是按照某种理念要求对现实素材加以处理的结果 。 作为自然的生活的一部分,陶渊明的田园诗还写到了农业劳动;在他归隐时期,自己也曾参加耕作 。 他的体力劳动在其经济生活中究竟有多大的意义?大约是很有限,甚至,也许是可有可无 。 这种农业劳作的实际意义,在于它体现了陶渊明的一种信念 。 自耕自食,是理想的社会生活方式和个人生活方式 。 尽管诗人实际做不到这一点,但他尝试了,这就是很了不起的 。 同时又说:“田家岂不苦?弗获辞此难 。 四体诚乃疲,庶无异患干 。 盥濯息檐下,斗酒散襟颜 。 ”这里写到了体力劳动的艰苦和由此带来的心理上的宁静乃至安乐 。 同类诗中意境最美的,当数《归园田居》之三: 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 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 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 。 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 结尾两句再一次说明,陶渊明之写田园生活,写体力劳动,实际都是在咏歌自己的理想,显示出理想获得实现的愉快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