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观察 人民日报连发三篇《体教融合新观察》( 二 )


另一方面,作为中国竞技体育重要的人才摇篮,传统的体校培养模式也面临挑战,有待深化改革。自2004年开始,上海市中心城区的区一级体校就取消了“三集中”办学模式,采用了更为合理、更受欢迎的“一集中”。“体校学生的身份首先是学生,然后才是运动员,平衡好学习与训练的关系至关重要。”上海市体育局原副局长郭蓓说,“不能以牺牲孩子的文化学习、影响他们的发展为代价去拿金牌。”
从强健体魄到塑造人格,从掌握运动技能到有机会成为竞技体育后备人才,体育在青少年成长中的多元价值日益得到认可。时代的发展也要求体教融合向纵深推进,转变观念、汇聚力量是《意见》的方向。
破除藩篱,整合赛事
长期以来,体育与教育系统在体育赛事等方面有各自独立的发展路径,互不相容、互不相容,成为体教融合的制约因素。针对这一难点,《意见》明确提出“义务教育、高中、大学阶段学生体育赛事由教育、体育部门联合举办,赛事计划拟定、报名资格统一”,有效打破了两项制度赛事之间的壁垒。将全国青少年运动会和全国学生运动会合并为全国学生运动会,也是《意见》的具体措施之一。
王立伟说:“今后,义务教育、高中和大学阶段学生体育赛事由教育、体育部门共同组织,拟定赛事计划,统一注册资格。不会再出现参加一个系统的比赛就不被允许参加另一个系统比赛这种情况。”王登峰表示,“青运会90%的参赛选手都是普通学校的学生,与学生运动会合并有天然基础。其中的设项问题,可以用合理分组的办法解决,比如设置校园组、半职业组或职业组。学校还没有开展或者开展较少的项目可以单独设组,这对学校培养高水平运动员也将发挥引领作用。”
将竞技运动员的训练与所有学生的青少年比赛结合起来,将会打开一个广阔的世界。“各大体育协会和中国体育协会组织的赛事已经涉及71个项目。”薛延庆表示,下一步要抓住机遇,全方位加强与单项体育协会的合作。“开放青少年竞赛体系后,要更加注重竞赛的教育功能。学生群体的基础是巨大的,这样体育才能和孩子一起健康快乐地成长。在此基础上,一定会涌现出更多的竞技体育好苗子。”
体教深度融合、有机融合,关乎青少年健康成长,关乎体育后备人才培养,更关乎一个民族的未来。《意见》的发布,为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全面发展创造了新的环境和格局,体育与教育之间的桥梁正在扎实搭建。
在…里
拓展融合空间 协力培育人才
前几天,在上海市金沙江路小学的操场上,几十名年轻的女子足球运动员在教练的指导下进行带球训练,她们发挥出色。据金沙江路小学校长李海军介绍,在普陀区女子足球训练“一站式”模式下,学校女子足球队对家长和孩子的吸引力越来越大。“孩子足球踢得好,就能进入理想的中学。将来你要么进入职业队继续踢球,要么选择深造。”李海军说。
过往,中国的竞技体育人才培养主要依靠体育传统校、业余体校、专业队的“三级训练网”。日前,由国家体育总局和教育部联合印发的《关于深化体教融合促进青少年健康发展的意见》提出,把学校高水平运动队的建设发展纳入国家体育人才培养体系。体育部门后备人才的教育问题有望得到系统性解决,教育部门蕴藏的体育力量也将被激发出来。
建立升学渠道,构建竞赛体系
金沙江路小学的足球教练由普陀区青少年业余足球学校派驻,足校校长张翔说:“体育和教育能够在青少年成长阶段高度融合,让我们引以为豪。我们目前已有队员考入复旦大学、同济大学等高校,希望这种模式未来能不断拓展。”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