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观察 人民日报连发三篇《体教融合新观察》


【新观察 人民日报连发三篇《体教融合新观察》】
更好发挥体育的育人功能
体育在青少年成长中应该扮演什么角色?从面向全体学生的体育教育入手,如何在校园体育和竞技体育之间搭建一个通道?体育部门、教育部门如何与青少年运动技能训练、竞赛体系规划相融合?
这些多方关注的话题,在日前由国家体育总局和教育部联合印发的《关于深化体教融合促进青少年健康发展的意见》中,都可以找到答案。在“健康第一”的教育理念指引下,从帮助学生在体育锻炼中享受乐趣、增强体质、健全人格、锤炼意志,到教育、体育部门整合学校比赛、U系列比赛;从加强体育传统特色学校和高校高水平运动队建设,到畅通优秀退役运动员、教练员进入校园授课的途径,同时提升体育教师的技能培训……这份文件以系统性解决的思路,力促体教融合实现“一体化设计、一体化推进”,用实招破解难题,以新意打开新局。
清除障碍,补充资源
“贯彻‘以人为本’的理念,从青少年实际需求和反映强烈的问题入手,是《意见》制定的原则之一。”国家体育总局青少年体育司司长王立伟表示,近年来,体育部门和教育部门在青少年体育活动、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等方面开展了一系列合作,取得了一定成效,但实际工作中还存在双方目标任务缺乏深度匹配、有限资源未能有效融通等问题。在切实疏通体教融合的堵点,以思想融合、目标融合、资源融合、措施融合促进体教全面融合方面,这份文件“有很多干货”。
《意见》明确了国家教育体系在培养竞技运动员中的地位作用。尤其是新赛制确立后,高水平运动员也能从国家教育体系中脱颖而出,这是一大亮点。”教育部体育卫生与艺术教育司司长王登峰表示,“这意味着教育部门要承担更多的责任,但也体现了体育回归教育的目的。”此外,统一原有单独的学生体育竞赛,将竞技运动员的培养与面向全体学生的体育竞赛有机结合,以青少年健康成长为基础,更好地发挥体育的育人功能,也是《意见》的重点。
“在资源优势方面,教育和体育部门的互补性很强。”中国大学生体育协会副主席、中学生体育协会主席薛彦青说,“这些年来,体教融合在不同层面有了一些尝试,取得了可喜成果。比如大体协和中国篮协、中国排协等深入合作,积极打通人才培养、选拔的平台。现在,CUBA培养的球员已经有人入选了国家男篮。同时,CUBA的水平不断提高,影响力也走出校园,得到了社会的广泛认可。”
转变观念,协同推进
体育教育在学校教育中应当处于什么样的位置?这些年来,为学生“减负”始终是社会关注的焦点,孩子们的课业负担是否依然过重,这与学生体质下滑之间存在什么样的关联?“近年来,青少年体质下滑趋势虽然得到了初步遏制,但仍未实现扭转,学校体育改革迫在眉睫。”王登峰说,学校要真正重视体育课,把对体育课的认识从“活动活动就行”,变成一个正规课程。应当聚焦“教会、勤练、常赛”,以此建立起校园体育新的评价体系。“在学校这个面向人人的体系中,应该让人人都能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都有机会成为包括体育在内的各类专业人才。”
“精神文明,体格野蛮”。体育是激发素质教育的重要杠杆,应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发挥更积极的作用。在不久前结束的全国田径锦标赛上,来自清华大学的25名学生代表省市代表队参赛,取得了许多优异的成绩,这是体教融合的成果。清华大学体育部主任刘波表示,“没有体育就没有清华”的理念已经深入人心。从体育课不及格、不会游泳、不能毕业,到各项比赛蓬勃发展,校园运动队获得全国冠军,清华大学始终强调体育的教育功能,坚持普及和提高。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