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未了|父母如家

本文转自:齐鲁壹点
【青未了|父母如家】文/李广勇
青未了|父母如家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清明时节雨纷纷 , 路上行人欲断魂” 。随着一年清明节的临近 , 似乎雨水也多了起来 , 绵绵不断 , 纷纷扬扬 , 凄凄沥沥 。这悄无声息的雨 , 将我对已故老人伤感的思念浸润心底 , 愈发浓烈起来 。我在想 , 这思念的积累 , 亦是在遥想“儿行千里母担忧”的一种记忆;亦是对“生于斯长于斯”故土的一种深深眷恋 , 更亦是在找寻“父母在、家就在”过往岁月的港湾吧 。
我的母亲病逝于1991年的3月 , 第二年父亲相继离开人世 。失去老人的日子里 , 内心的失落和无奈 , 让我痛不欲生过 , 消沉沮丧过 , 但更多的总是忆起与父母相依相守的时光 。每当想起父母 , 我便豪情万丈 , 幸福满满 。
屈指算来 , 两位老人离我远去达30年之久 , 多少时光已流失 , 多少记忆已淡去 , 唯有对老人思念却日久弥新 。如今的我 , 真正读懂了“父母在 , 人生尚有来处 , 父母去 , 人生只剩归途”的内涵 。
父亲是独生子 , 一生养育了我们兄妹六个 。在兄妹六个中 , 我排行最小 。父亲曾说过 , 他是一棵独苗子 , 有事没人商量 , 干活没有帮手 , 外出没人接送 , 一辈子孤独 , 还是兄妹多了好啊 。不过 , 在父亲那个年代 , 一直属于集体所有制 , 人们靠挣工分过日子 。可我们家人口多 , 劳力少 , 年年都是缺粮户 , 日子过的很紧巴 。但父母性格开朗 , 勤劳能干 , 乐对生活 。他说过:“有人不算穷 , 有人则有财 。”父亲的话不假 , 随着我们兄妹不断长大 , 家里的帮手逐渐多了起来 。哥哥姐姐们下学早 , 替父亲承担起家务 , 一家人心往一处想 , 劲往一处使 , 齐心协力 , 和睦相处 , 日子一天天好起来 。
青未了|父母如家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儿时记忆中 , 我们全家共有12口人 , 在村里算得上一个大家庭 。不过人口多 , 住房就拥挤 。老家四间正房 , 整整放满了四张床 。配房东屋、南屋各两间 , 全部住满了人 。虽然院落狭小 , 可承载的东西包罗万象 。院子南侧砌垒着猪圈 , 东侧是鸡圈 , 同时还喂养着一只白花猫和大黄狗 。每当晨曦初露 , 随着母亲做早饭袅袅炊烟的升起 , 这狭小的小院里 , 顿时一片沸腾起来 。拉动风箱的“呱嗒”声 , 大黄狗追逐鸡群的“咯咯”声 , 白花猫尾随人后的“咪咪”声 , 猪圈小猪仔的“哼哼”声 , 加之家人们起床劳作的谈笑声 , 使整个小院奏成了一曲欢快的乐章 。这种子女与父母同堂 , 大“家”庭的印记悠远而绵长 , 深深留在我的脑海里 。后来 , 哥哥们先后结婚生子 , 姐姐们相继出嫁 , 唯我跟随父母过日子 。
俗话说:“天下老人疼最小 。”在回首和老人一起的日子里 , 父母对儿女那种“慈母手中线 , 游子身上衣”浓浓的爱恋 , 以及“临行密密缝 , 意恐迟迟归”的牵肠挂肚 , 成为我追忆双亲永远的痛!
1980年7月 , 我考入东平第八中学 。学校离家二十多里路 , 需住校读书 。为让我安心学习 , 母亲总是把一周的干粮准备妥当 。记忆中 , 从小我对父母的依赖感强 , 到了每周放学的时候 , 我总是归心似箭 , 下班的铃声一响 , 便急急火火向家奔 , 二十多里路 , 要翻过两架山、越过三道沟一口气赶到家 , 进门一声“爹和妈” , 所有的累随即消散 。就这样 , 两年的高中生活 , 尽享着“家”中父母的爱 , 感受着“家”中生活的温馨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