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未了|父母如家( 二 )


学校毕业后 , 我要到离家四十里路的县城去工作 。上班前 , 父母提早为我织衣缝被 , 生活用品准备的一应俱全 。临行时 , 老人牵着我的手依依相送 , 我多次示意老人留步 。我说:“县城离家近 , 每星期我都会看您的 。”然而 , 老人却一直送我到村口 , 停留在村口的老槐树下 , 静静地望着我远去的背影 。走出约一里多路 , 当我回头相望时 , 老人依旧在村口那棵老槐树下站立着 。
青未了|父母如家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或许信守着自己的诺言 , 工作期间 , 到了每个周日 , 我都会一如既往地回家看看 , 直至有了妻子和孩子 。大概形成了惯例 , 到了每个周末的下午 , 我回家的心异常迫切 , 可谓归心似箭 , 自行车蹬得像扎了翅膀 , 40里路程 , 一小时保证到家 。临近村口 , 我习惯性地遥望村口大槐树 , 十有九次会看到老人翘首而望的身影 。我总在想 , 有老人牵挂、疼爱的日子真好 , 父母在家就在 。
父母永远是游子的牵挂 , 父母在 , 家就在 。有一次 , 因单位工作忙的缘故 , 有三个周日没回家 , 想念父母的心情与日俱增 。为给父母一个惊喜 , 在一个周六的傍晚 , 我带上六岁的儿子 , 瞪上自行车往老家一路急奔 , 走进大门时 , 我故意让儿子先进屋 。俗话说:“爷爷隔辈疼孙子” 。这时 , 儿子的突然出现 , 特别是一声稚嫩的“爷爷奶奶好”问话 , 让两位老人又惊又喜 。父亲乐得紧紧地抱起儿子 , 用他那长满胡腮的脸亲吻着儿子 , 逗得儿子“咯咯咯”笑声不停 , 两只小手把父亲脸挠出了红印子 。母亲则从屋梁上挂着的篮子里 , 拿出存放的水果点心之类 , 全部塞在儿子的衣兜里 。然后 , 母亲颠着六寸金莲 , 张罗着去厨房做饭 。
这个时候 , 父亲嘴里便含上他的大烟袋 , 悠闲地“吧嗒、吧嗒”吞云吐雾 , 调皮的儿子坐在父亲腿上 , 一只小手好奇地追赶着烟圈 , 直乐得父亲笑个不停 。此时 , 母亲则在厨房与正屋之间来往穿梭 , 稍有空隙 , 便给我唠叨一番 , 要么东邻居二大娘的闺女出嫁了;要么西大爷家喂养的母猪下崽了 , 反正只要近期村里发生的故事给你啦个够 , 说到高兴处 , 老人笑得合不拢嘴 。记得就在那个晚上 , 我依偎在老人旁 , 听老人天南海北地聊天 , 直聊到凌晨三点才罢休 。正可谓家人相聚 , 灯火可亲 , “家”的幸福感让我溢满心间 。
有人说 , 一个家的完整取决于父母 , 父母在 , 纵然彼此感情寡淡 , 但这个家不会散 。
青未了|父母如家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父母健在的日子里 , 兄妹间无论谁去探望父母 , 只要其他兄妹知道后 , 都会借此老家相聚 。特别是到了父母的生日 , 我们兄妹给老人祝寿成了每年不变约定 。兄妹间配合默契 , 互通有无 , 把祝寿的礼品准备得一应俱全 。父亲爱喝酒 , 我总会在县城买些名酒带上 , 也就是在父母生日这天 , 弟兄姐妹 , 侄男侄女、亲朋好友相聚最全 , 把整个老院吵得一片沸腾 。
席间 , 父母和儿孙同席 , 满满的两大桌 。一家人你敬我让 , 推杯换盏 , 争相为老人敬酒祝寿 。几杯下肚 , 父亲面色红润 , 随之话也多起来 , 给我们讲述“吃亏是福 , 忠厚传家、善有好报、孝行天下”的做人道理 。喝到高兴处 , 还不忘给孙子辈们发个块儿八毛的红包 。这时 , 调皮的孩子们也跟着热闹起来 , 他们一拥而上 , 给父亲磕头的磕头 , 捶背的捶背 , 抗腿的抗腿 , 把父亲乐得直夸“这孩子懂事 , 那孩子力气大 。” 这全家福的热闹场景 , 看在眼里 , 醉在心里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