言官的威力
明朝那些想议和的大臣,不敢得罪官员,也不敢违背清朝的“天下”。谁敢做出头鸟,谁敢“我行我素”,主张和谈,谁就能在短时间内抹黑和败坏这个“无知”官员的名声,无论是庙堂里的官员,还是京城里的私谈,甚至是江南地区的“名士清谈”。当年,万历皇帝的首辅张不顾燕国官员的反对,坚持变法,回京办事,镇压燕国官员。最终的结果是张在位时勉强抵挡得住燕国官员的进攻,但在他卸任而亡后,由燕国官员组成的“复仇者联盟”掀起了一股反击的浪潮。
就在张居正去世的第四天,御史雷士帧等言官上疏弹劾了张居正生前举荐的礼部尚书潘晟,此后张居正的名誉很快便沉入言官们的唾沫巨浪之中,目无君上、横行乡里、结党营私等诸种“罪行”被加在了逝后的张居正身上,以至于张居正之子被抄家,张居正坟墓险些被掘。所以对于崇祯朝的官员而言,前有一代名相张居正得罪言官的前车之鉴,他们自然不敢轻易“冒舆论之大不韪”而甘心赴汤蹈火了。
另外,如果你带头议和,最后和平没有达成,清国继续侵略明朝,你显然是“有罪,无法逃脱”;如果最后谈判成功,明朝将无法收复辽河以东地区,在中国的国威受损,还会被加上“卖国”的光环;如果清国撕毁和平,再次入侵明朝,那就是“罪孽深重”;在最理想的状态下,明朝和清朝达成了和平协议,清朝也从此信守了契约。但是,一旦崇祯皇帝英年早逝,容易被取代,新皇帝上任,自己就陷入了官员的“反攻”。所以,议和虽然对明朝有利也有弊,但对官员个人来说弊大于利,很少有人真的愿意做这种吃力不讨好的事情。
崇祯十一年,终于有一个人愿意在与清国议和上“小荷刚露尖尖角”,那人便是兵部尚书杨嗣昌。杨嗣昌曾长期在明朝的九边任职,此时担任明朝的“大司马”即兵部尚书,自然深知国力上升之时清国战力之强大,也明白明朝国库之空虚,因此和辽东巡抚方一藻有同清国议和之念。此种想法刚实践不久,便有人站出来公开反对了,翰林院侍读王铎上言:“闻朝廷有抚和之议,不胜愕然!损雷霆之积威,修金缯之轻举;臣之所大惑也。时传杨嗣昌、方一藻及太监高起潜密发黄金八万、银十万讲款。刑部主事张若麒乞录当日召对语以示中外;报闻。”可以说,在当时的明朝舆论场,议和是逆流,是卖国,是无德;言战是主流、是爱国、是有德。王铎认为,明朝和清国议和就是损害明朝的威信、就是草率的举动,认为只有不计后果同清国“死磕”才是“政治正确”。崇祯帝在阅览上疏之后并未处分杨嗣昌等,“报闻”即是“朕知道了”的意思,至于会不会有后续举措,那是不一定的,也可知崇祯帝当时对议和并非全然反对。
【逭怎么读 想和不言和 暗和不明和:崇祯十一年明朝的“议和”之念】如果说杨嗣昌倡导和平得罪了官员,导致一些人“谈心”,但是,一些官员却不肯放弃,趁机攻击,“谈心”。崇祯十一年,南京时宇永成批评杨嗣昌,认为杨嗣昌不守制度是“忠孝”。官员们认为,要想断绝明清和谈的可能,只能打击那些私下主张和谈的官员。如果杨嗣昌被弹劾下台,没有人敢再讲和。然而,杨嗣昌被剥夺了他的爱,这也是崇祯皇帝的意思。更有甚者,杨嗣昌对其爱情的剥夺,也是崇祯九年清军入侵京畿道,前兵部尚书张丰毅自杀,明廷迫切需要总揽全局,而不是为了个人事业。因此,当官员们攻击杨嗣昌时,他们有点不讲道理,颠倒黑白。就连崇祯皇帝也忍不下去了,“发火赶消息”。然而这种对和谈的反对最终通过舆论的压力影响了崇祯皇帝,崇祯十一年的明清和谈最终“流产”。
推荐阅读
- 发票丢了怎么办 发票丢了 怎么办
- 读书的坏处 离婚、不读书危害无穷
- 二婚妻子总是冷落我和前妻的孩子,我该怎么办?
- 感情中,宁可错了,也别误了
- 问卷调查分析报告 一份完整、出色的问卷调查分析报告应该怎么做
- 厨房串味 厨房有异味怎么办 手把手教你“对症下药”
- 巴西亚马逊外星人事件 巴西亚马逊外星人事件是怎么回事 UFO真实存在过吗
- 合肥师范学院怎么样 合肥师范学院怎么样 2013合肥师范学院地址及公交一览
- 滨湖湿地森林公园 合肥滨湖湿地公园怎么走 附公交乘车交通攻略
- 如果遇到“扶弟魔”家庭,你会怎么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