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乡种植高山蔬菜 打造城里人的绿色健康菜园子
本文转自:城乡统筹发展网
采访人员刘早生李朋特约通讯员张向辉冉酉琼
临近春节 , 在酉阳县涂市镇大林村2组 , 青年农场主佘德江的高山蔬菜基地里 , 十几位村民正在收割白菜 , 割菜、去脚叶、装箱、搬运……大家忙得不亦乐乎 。村民将蔬菜整理包装后 , 运送到大林村冷链仓储车间进行冷藏 , 根据市场需求定量发货 , 产品销往广东、重庆中心城区等地 。
“昨天广州一农产品批发市场电话预定了3吨高山白菜 , 今天要全部装到冷库 , 明天一早运出去 。”佘德江一边搬运白菜 , 一边介绍道 , “白菜一年可种3茬 , 今年已经卖了30余万元 。”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 佘德江(左)和合伙人在基地收割白菜
大林村海拔1000~1200米 , 山地气候特征明显 。大林村具有高海拔和良好生态环境两个优势 , 在蔬菜种植过程中病虫害发生率低 , 几乎不使用农药;昼夜温差大 , 农作物干物质积累多 , 种出来的反季节蔬菜绿色安全、营养价值高 。2015年 , 佘德江返乡创业种植蔬菜 , 经过几年的打拼 , 积累了一定的种植与经营经验 , 在2021年与当地几个农户合股成立星期一生态科技农业有限公司 , 采用“公司+合作社+基地+农户”模式 , 免费为村民提供菜苗和技术培训及指导 , 蔬菜产出后 , 公司再以保底价回收 , 有效降低了种植风险 , 带动越来越多的村民发展高山蔬菜并致富 。大林村高山错季蔬菜也实现了从无到有、从默默无闻到远近闻名 , 现有高山蔬菜种植面积600余亩 , 有效地推动了该村蔬菜产业提质增效 。
高寒山村蔬菜产业“从无到有”
酉阳县涂市镇大林村 , 曾经是一个隐匿于武陵山区、籍籍无名的高海拔山村 。1988年佘德林出生于此 , 在他的记忆里 , 过去乡亲们主要种植苞谷、红苕、洋芋即传统“三大坨” 。后来 , 有小部分农户尝试过蔬菜种植 , 但又以产量过低、效益不高而失败 。再后来 , 村民渐渐放弃了种地 , 许多田土撂荒 。2007年 , 高中毕业的佘德江跟着乡亲们一起迈出了家门 , 加入到前往福建晋江打工的外出务工大队伍中 。打工的日子是艰辛的 , 佘德江吃苦耐劳、勤奋好学 , 渐渐掌握了全套制鞋技术 。佘德江对自己要求非常严格 , 还利用空余时间给自己充电 , 提高理论水平和专业技能 。凭着踏实肯干 , 他从普通员工做到了公司核心技术人员 。有了一定积蓄的佘德江 , 决定出来创业 , 便开办了一家鞋子代加工作坊 , 承包制鞋业务 。起初生意还不错 , 然而随着制鞋市场渐趋饱和 , 效益下降得厉害 , 赚的钱只够付房租 。2014年 , 佘德江只好放弃 。接下来的路有两条供佘德江选择:一是凭着自己熟练的制鞋管理技术 , 重新回到鞋厂找份流水线上的工作;二是继续寻找新的创业项目 。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 酉阳县农广校校长张向辉(左一)在基地调研
不管是在外打工还是创业 , 终究是背井离乡 , 家中还有父母亲 , 每年过春节回来看望父母的时候 , 其实佘德江都想着要回家乡做事 。佘德江的想法很朴实也很实在 。2015年9月 , 他毅然回到了生养他的家乡大林村 。
这一年 , 正好重庆市农科院在大林村实施“脱贫农业产业集成与示范”项目 , 试图让蔬菜产业在这个高寒山村实现“从无到有” 。
“高海拔地区的立体气候、无污染的土壤、空气和水等自然资源条件 , 非常适合种植错季高山生态蔬菜 。”蔬菜专家罗云米的几句话为佘德江返乡创业指明了方向 。
推荐阅读
- 高山坝子 江河相邻的漭水,吃的法则多种多样,尤其是鱼的吃法……
- 福建南靖奎坑村:改变传统种植方式 提升水仙花产业竞争力
- 农事指导 | 大盘点!2月可以种植这些蔬菜
- 陵水三才种植户的“快乐烦恼”:水果玉米供不应求
- 产业化种植助农增收迎来开门红
- 产业帮扶 | 上海交大教授为鲁甸大樱桃种植管理“传经送宝”
- 郭城镇窦家疃村:党建引领,抱团发展草莓种植
- 河南尉氏县:“轻骑书记”下乡来 种植大户乐开花
- 40 年柑橘种植老把式 今年看上了啥品种?
- 打工者返乡前确诊喉癌,医务人员陪他渡过一个不孤单的新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