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休之后,不要用自己的眼界格局去衡量他人的选择取舍

01
拒绝“无所事事” 。
一位主持人曾在一档节目中和观众探讨过这样一个问题:面对“屡教不改” , 非要去聆听保健讲座、购买“保健品”的父母 , 子女该如何做?
经过条分缕析 , 主持人给出参考意见:假如儿女忙于工作 , 无暇照顾父母的生活起居和情感需求 , 不妨尽量给父母多一点零花钱吧 , 因为有一部分就是付给骗子们的“情感陪护费” 。
这个观点收获了很多掌声和点赞 , 站在“儿女应当如何孝顺父母”这个角度 , 给予肯定 。但反思一下 , 假如自己退休了 , 儿女不在身边 , 也会通过参加各类专门针对老年人的分享会、商品推销会来打发时光吗?
说到底 , 那些热衷于“聚会”的老年人 , 是生活无所事事 , 是情感没有依托 , 才渴望“抱团取暖” , 才会甘心情愿上当受骗 。
对于有些人来说 , 退休之后 , 再也不用上班 , 几乎就没事可干了 , 看似“悠闲”的生活 , 其实是漫无边际的茫然与无措 。
所以 , 退休之后 , 不要让自己陷入“无事可做”的恐慌 , 去学点啥 , 去重拾自己的兴趣爱好 , 这样才会让生活变得丰富多彩 。
02
拒绝“多管闲事” 。
王尔德曾说:“老年人的悲剧不在于一个人已经衰老 , 而在于他依旧年轻 。”
我理解 , 这种年轻 , 并不是精神体力的不减当年 , 而是心中的执念 , 从未放下 。认定依靠自己的力量 , 依然能够改变周围的一些人 , 一些事 , 以满足自己强烈的“掌控感” 。
这样做的后果 , 往往是好心办坏事 , 招人嫌弃、讥讽和冷落 。
所以 , 退休老人 , 要学会“多一事不如少一事” , 不要浪费自己的精神、气力去关注他人 。
儿女的事 , 不要大包大揽 。费孝通说:“在父母的眼中 , 孩子是自我的一部分 , 子女是他理想自我再来一次的机会 。”很多人不自觉地成为了孩子的“控制者” , 如果年轻时没有来得及陪伴孩子 , 那在退休之后 , 很有可能会不遗余力地带孙子 , 出钱出力 , 想要减轻儿女的负担 。
看起来 , 这是再好不过的选择了 。但如果由此带来的婆媳矛盾、翁婿矛盾 , 却又是一次得不偿失的博弈 。
所以 , 真正聪明的人 , 还是会选择放手 , 儿孙自有儿孙福 , 随他们自己折腾去吧 。照顾好自己 , 才是对儿孙最好的帮助 。
亲戚的事 , 不要横加干涉 。亲戚之间 , 关系再好 , 也不能无话不说 。因为“家家都有本难念的经” , 若非亲身经历 , 谁都不能有切身感受 。哪怕出于一片好心 , 也往往会有失偏颇 , 结果反倒是火上浇油 。
朋友的事 , 不要两肋插刀 。未经人苦 , 莫劝人善 。不要用自己的眼界格局去衡量他人的选择取舍 ,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修罗场” , 都有自己的处世哲学 。不能因为道路不同 , 选择各异而心生不满 , 总想要将别人“拉过来” , 结果闹得不可收场 。
【退休之后,不要用自己的眼界格局去衡量他人的选择取舍】退休之后 , 面对种种找上门来的事情 , 能推则推 , 能拖则拖 , 不要让自己再卷入其中 。
退休之后,不要用自己的眼界格局去衡量他人的选择取舍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03
拒绝“强出风头” 。
老子有言:“功臣身退 , 天之道也 。”
人的欲望是无止境的 , 譬如金钱、权力、美色、名望等等 , 学会得体的退出 , 才能让往后余生不受羁绊 , 了无牵挂 。
小说《青衣》讲述一个“台柱子”变成“戏疯子”的故事 。女主角筱燕秋二十年前风华正茂 , 饰演“嫦娥”的大获成功 。然而 , 江山代有才人出 , 戏剧团又培养出了新一代“嫦娥” , 那还是她亲自教出来的学生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