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消息|Nature封面论文撤稿闹大了 认定首个室温超导体数据存疑

登上Nature封面的“首个室温超导体”重磅论文 , 突然被撤下了!什么情况?要知道 , 这篇论文当时在学术圈引起了巨大轰动 , 剑桥大学、马普所等众多知名学者都表示这具有“里程碑”一般的意义 。并被Science评为2020年度十大科学突破之一 。研究发现了人类历史上第一种室温超导体 , 可以在15℃“高温”下无任何电阻地导电:
最新消息|Nature封面论文撤稿闹大了 认定首个室温超导体数据存疑
文章图片


最新消息|Nature封面论文撤稿闹大了 认定首个室温超导体数据存疑
文章图片


室温超导体的发现 , 不仅加速了超导磁体相关如粒子对撞机、核聚变等研究的进度 , 还可能真正降低我们平时生活中的电力传输损耗 。
但论文公开后 , 质疑声浪越来越大:最初只是有人探究实验数据的合理性 , 到后面连实验的真实性也开始被怀疑 。一位万引学者尝试复现了实验6次 , 全部以失败告终 。
BUT , 更令人意外的是9位作者的态度——
他们一致反对外界的质疑 , 认为自己的论文是“经过实验和理论验证”的结果 。
直到这篇论文被Nature主动撤稿 , 他们也完全不同意“论文涉嫌操纵数据”这一理由 。
所以 , 这项研究的核心争议点究竟是什么?
证明超导现象的关键数据“存在疑云”
先来看看Nature给出的撤稿理由:

在一些关键的数据处理步骤中 , (这篇论文)使用了一种非标准化的、用户自定义的程序 。具体而言 , 这个程序指的是论文中用来处理原始数据、以生成磁化率图的背景减法(background subtractions , 用于处理嘈杂背景信号的方法) , 处理后的数据呈现在图2a和补充材料图7d中 。
但论文却没有针对这种背景减法进行解释 , 因此数据有效性也受到质疑 , 我们认为这会削弱外界对磁化率数据的信心 。
其中 , 磁化率是判断材料是否进入超导态的重要依据之一 。
(材料进入超导态的两个依据:磁化率在某种条件下突变为-1 , 具备完全抗磁性;电阻突然消失 , 具备绝对0电阻)
简单来说 , Nature认为论文作者在处理非常关键的磁化率数据时 , 采用了一种不寻常的方法 , 却没有解释为什么要用这个方法 。
被质疑的两张图片长这样:
最新消息|Nature封面论文撤稿闹大了 认定首个室温超导体数据存疑
文章图片


△图2a和图7d
乍一看似乎没什么问题:图2a表示在不同压力的情况下 , 这种材料在达到不同特定温度时 , 磁化率均会出现突变 , 意味着进入了超导态;图7d是其他压力下的磁化率变化 。
但如果对部分数据进行简单的处理 , 就会发现一些奇怪的地方 。
例如 , 对一组实验数据点求差分(difference , 前一个数据减去后一个数据 , 相当于求导) 。正常情况下 , 经过差分处理的数据 , 通常会呈现出一个无规律的形状 , 因为噪声是无规律的 。
然而对这篇论文的实验数据求差分后 , 得到的形状是这样的(几乎全部呈现为0.16555的整数倍):
最新消息|Nature封面论文撤稿闹大了 认定首个室温超导体数据存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