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消息|Nature封面论文撤稿闹大了 认定首个室温超导体数据存疑( 二 )


文章图片


△点的间距非常有规律
再去掉差分后 , 数据形状与原来相比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最新消息|Nature封面论文撤稿闹大了 认定首个室温超导体数据存疑
文章图片


△与图a和b相比 , 看起来完全不一样了
尽管作者们表示 , 这是他们为了去除背景噪音进行的操作 , 但Nature却认为“这种方法并不具有说服力” 。
除了Nature以外 , 研发出第一个超导氢化物的马普所实验物理学家Mikhail Eremets , 还尝试对这次实验进行了复现 。
然而他复现了6次 , 全部都以失败告终(也与论文作者不愿意透露材料细节有关 , 复现材料的具体占比与论文可能有出入) 。
投稿仅2个月就登上Nature封面
这篇引起争议的论文 , 据称发现了人类第一个室温超导体 。
这是一种氢-硫-碳组成的材料 , 在尖对尖钻石产生的极大压力下产生15℃左右的超导现象 。
最新消息|Nature封面论文撤稿闹大了 认定首个室温超导体数据存疑
文章图片


具体来说 , 论文将两种氢化物混合在一起 , 然后在超高压下让整个混合物重新组合 。
他们选择了硫化氢(一种臭鸡蛋气味气体)和甲烷(天然气主要成分) , 将这两种物质与铂电极一起放在金刚石砧中 。
金刚石砧是两个“尖对尖”金刚石 , 在二者之间可以产生巨大的压力 , 可以达到几百万个大气压 , 当压力超过4万个大气压时 , 研究人员用绿色激光照射数小时 , 破坏硫-硫键 , 从而形成硫-氢化合物 。
【最新消息|Nature封面论文撤稿闹大了 认定首个室温超导体数据存疑】研究发现 , 当压力到达到267万个大气压时 , 只需把样品降低至15°C , 就能看到电阻消失 , 这也是材料进入超导态的另一个重要证据(还有一个是磁化率) 。
这篇论文发出来后 , 当时在学术界引起了巨大轰动 。
要知道 , 低温条件一直是限制超导体应用的巨大阻碍 。
直到1987年 , 美籍华裔物理学家朱经武发现了液氮(77K , 约-196℃)温区的“高温超导体”钇钡铜氧 , 超导体才开始被广泛应用于磁悬浮、超导计算机、核磁共振成像、手机信号基站等领域 。
最新消息|Nature封面论文撤稿闹大了 认定首个室温超导体数据存疑
文章图片


△完全抗磁性可用于磁悬浮
不过无需额外冷却的室温超导体 , 一直是科学家们的终极追求 。(注意在超导中 , 室温比“高温”的温度要高)
所以尽管这种新材料需要极高压条件实现超导态(大约是地球核心的75%)、实际应用价值有限 , 却仍然是超导界的“里程碑事件” 。
论文一经投出 , 就被Nature接收 , 仅2个月后直接刊登上封面 。
研究成果还入选了2020年《物理世界》十大突破事件、2020年Science十大突破事件 。
最新消息|Nature封面论文撤稿闹大了 认定首个室温超导体数据存疑
文章图片


△图源Science 2020年度十大突破
截至被撤稿前 , 它的被引用次数已经有365次 。
最新消息|Nature封面论文撤稿闹大了 认定首个室温超导体数据存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