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悲|文化调查 | 可悲的“自我挟持”

_原题为:可悲的“自我挟持”
流量战胜作品的运行规则 , 推动“饭圈”的形成与“追星”逻辑的转变 , 把偶像成功的压力 , 很大程度转嫁到了“粉丝”身上——
【可悲|文化调查 | 可悲的“自我挟持”】可悲的“自我挟持”
可悲|文化调查 | 可悲的“自我挟持”
文章图片
可悲|文化调查 | 可悲的“自我挟持”
文章图片
可悲|文化调查 | 可悲的“自我挟持”
文章图片
大众日报采访人员 朱子钰
“真的是大快人心!”“清朗·‘饭圈’乱象整治”专项行动深入开展后 , 某粉丝后援会成员聪聪(化名)舒了一口气 。明星艺人榜单、粉丝互撕谩骂、“花钱买投票”等已成为历史 , 没有了往日的喧嚣、吵闹 , “饭圈”仿佛一夜变了天 。“一些线下应援也不用做了 , 真好 。”聪聪说 , 她现在手头上的工作是在抖音上制作偶像的视频 , 相比较以前确实要“佛系”好多 。
但采访人员深入“饭圈”内部调查发现 , “解放”的仅仅只是一部分 。“数据空瓶”(在微博下为喜欢的艺人控制评论)还在做 , “反黑”持续盯 , “应援”悄悄说 , 只不过一切换了形式……粉丝们为偶像缔造的数据帝国仍“不敢停歇” 。
“大家都在弄 , 我们也不得不去弄 。对家一直在数据赶超 , 稍微放松 , 偶像就要落后 。这是全体粉丝最不愿意见到的结果 。”某位著名歌手后援会会长田一(化名)透露 。
一方面是庆幸得到了解脱 , 另一方面却还在为偶像不眠不休——究竟是一种什么样的运行机制 , 让粉丝们如同棋子一样 , 陷入了这种“想走出你控制的领域 , 却走进你安排的战局”的境地呢?
流量是怎么战胜作品的?
流量对明星来说 , 是某种意义上的生命力 , 有了流量加持 , 一切资源的绿灯都会被打开 。“为了收视率 , 优酷、腾讯、爱奇艺等所有网络平台 , 最在意的就是明星的流量 , 很自然地 , 平台剧的片方在选择演员的时候 , 一定要把这方面因素考虑进去 。”某经纪公司执行经纪芳南(化名)坦言 。
同时 , “明星的流量体现在数据、话题性和购买力上 , 流量强的艺人数据高、购买力强、话题热度高 , 很多品牌在选择代言时会偏向流量高的艺人 。”北京某文化传媒机构宣传总监立立(化名) , 从另一个角度说明了流量的价值 。
以流量定生死 , 对明星来说并不夸张 。这个评判标准 , 直接推动近年来“饭圈”的形成与“追星”逻辑的转变:2014年 , 以“归国四子”、TFBOYS等为代表的艺人粉丝人数高涨 , “饭圈”雏形开始显现 。粉丝内部有了明确的分工 , “粉头”操纵着普通粉丝们的行为 , 控评、刷超话等行为也在这一时期出现 。资本和经纪公司第一次尝到了流量的“甜头” , 由此带动“饭圈”文化一路狂奔 。
田一以自己的经历来确认这种转变过程:他所在的后援会依托百度贴吧 , 2008年成立 。刚开始粉丝们单纯因为“喜欢偶像”聚集在一起 , 主要是分享相关新闻咨询 , 交流经验和演唱会信息 。2014年以后 , 受“饭圈”文化影响 , 后援会不得不“与时俱进”作出一些改变 。后援会组建了反黑组、数据组等 , 每个组大概20人左右 , 轮流进行相关工作 。“数据组的工作就是为相关博文做数据 , 号召粉丝去转赞评 , 他们随时在检索偶像相关微博;反黑是由成员制作反黑链接 , 引导粉丝直接举报 。”田一说 , 偶像发一条微博 , 如果点赞和评论比较高 , 品牌方的观感就会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