卖点,还是|文化观察 | 方言电影:卖点还是“槽”点?( 二 )


严格来讲,《熊出没·原始时代》并非真正意义上的方言电影,多种方言版本并行,不管来自哪里的人都能各取所需,各方满意 。但对于大部分方言电影来说,它们与特定地域的高度绑定,实际上制造了一种人为的观影门槛 。全程讲上海话的《爱情神话》虽然在豆瓣收获了8.3分的好评,赢得了特定圈层的喜爱 。但面对更加多样的观影人群时,评价却不尽相同 。目前,《爱情神话》的猫眼评分只有8.5分(同期电影如《穿过寒冬拥抱你》等均在9分以上) 。除了叙事风格和定位人群比较小众等原因之外,“国产片还要全程看字幕”是不少人的吐槽重点 。
虽然在外语原声片的训练下,很多观众已经养成了看字幕的习惯,但对于方言电影,观众在观影时信息接受的不完全仍旧无法避免 。一位非上海地区的观众在观影结束后说,“上海话语速快,得紧盯着字幕 。有段饭桌上的戏,说话比较集中,又要看画面,又要弄懂说了什么,真不能分神 。”此外,影片中也有不少只有当地人才能听懂的表达,像影片中老白母亲说的“十三点”,虽然能从语境中大致推测出“痴”“傻”的含义,但仍很难精确地体会其中蕴含着的嗔怪的情感色彩 。
方言电影应是锦上添花
而非舍本逐末
尽管方言电影有天然的观影门槛,但从艺术角度考量,导演邵艺辉依然选择了上海话对白 。“放在电影里,为了合理性,大家也应该讲普通话,可单纯从创作角度讲,我觉得讲方言更帮助表演,从最早我打算找身边朋友演就决定使用方言,不管素人还是职业演员,方言一定是给表演加分的 。这种选择不是为了要展现地道的上海……只是为了服务于我的故事 。”邵艺辉说 。
从最终呈现效果来看,《爱情神话》的方言采用总体上是成功的 。刘海波评价,这部电影,没有主人公命运的大起大落,没有强烈的戏剧冲突,精华全在几个中年男女的欲言又止、话里有话的言语中 。“这不是一部动作电影和情节电影,是一部对白电影,而其中细腻情感的微妙之处、美妙之处只有沪语才能传达出来,用句上海话来说,只有沪语才有这个‘腔调’,才能表达出这个‘腔调’ 。”
但并非所有尝试都能像这样锦上添花 。《被光抓走的人》就因为方言的不适配备受诟病 。同其他方言电影一样,影片将场景设置在湖北宜昌,片中人物一概讲湖北话,但由于主演中并无湖北人,方言讲得不地道,让人很出戏 。更要紧的是,故事离开宜昌,或者离开方言,都不影响其展开 。方言既没有必要性,也没有重要性,硬生生地加上方言,不仅不添彩,反而落入了为方言而方言、为特色而特色的圈套 。
方言可以凸显地域特色,可以表现纪实风格,可以丰富表现力度,也由此可以成为看点,成为卖点 。但方言带来的并非都是利好,是否采用方言也须谨慎 。一部电影能否赢得观众喜爱,能否收获好评,归根结底还在于作品的内容,方言充其量只是一种表现形式而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