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怎么针灸治疗痢疾

痢疾多发于夏秋之间,其它季节也是可散在发病,主要是由于感受疟邪及瘅毒疫疠之气所致,有一日一发称日疟,二日一发为间日疟,三日一发为三日疟之不同,如久疟不愈,在胁下形成积块,称为疟母 。
【病因病机】
(一)感受疟邪及风寒、暑湿之气,邪毒侵入**,伏于半表半里,出入营卫之间,邪入则与阴争而寒;出则与阳争则热,邪正交争而发疟疾 ;如邪正相离,邪气伏藏,不与营卫相搏,则寒热休止 。
(二)饮食不节,脾胃受损,气血生化不足,致气血虚弱,正气不足,或劳倦太过,体质虚弱,疟邪乘虚而入 。张景岳说:’疟疾本由外感,……惟禀赋怯弱,劳倦过度者尤易感邪” 。
【辨证治疗】
主证:寒热往来,先寒后热,汗出而息,发作有时 。发病之初,呵欠乏力,毛孔粟起,旋即寒战鼓颔,寒去则内外皆热、体若燔炭,头痛如裂,面赤唇红,烦渴引饮,口苦而干,胸胁痞满,终则遍身汗出,热退身凉 。舌苔白腻或黄腻 。脉弦紧或弦数 。如疟久不愈,则胁下结块而成疟母 。
治法:取督脉、少阳经穴为主 。毫针刺用泻法,以通调督脉,和解少阳 。在发作前二小时针之为宜 。发作时寒多热少的,针灸并用;热重寒轻的只针不灸 。
处方:大椎、陶道、后溪、间使、液门、足临泣 。
随证配穴:热重加曲池,毫针泻法 。疟母加章门,灸痞根 。高热神昏谵语者,点刺十二井穴出血 。
方义:大椎是手足三阳经与督脉之会,可宣通诸阳之气而祛邪,配陶道,退邪热,调阴阳,为治疟要穴;液门、足临泣和解少阳经气;后溪通督脉,为小肠经输穴,功可宣发太阳与督脉阳气,祛邪外出;间使为心包经经穴,厥阴、少阳相表里,故间使可调气机,引邪外出,为治疟之要穴,诸穴合用,能通阳祛邪,表里双解,调和营卫,使疟疾止而病痊愈;曲池配大椎以增退热之效;章门为脏会,可调脏气;痞根为治痞块奇穴 。
【其它疗法】
1、耳针
取穴:肾上腺、皮质下、内分泌、肝、脾 。
方法:在发作前1-2h针刺,强刺激,留针1h,连续针3天 。
2、穴位敷药
(1)取大椎穴,要发作前2h,用胡椒或朝天椒1-2个捣烂,外敷3-4h 。
(2)取内关穴,用烟丝两份,生姜1份,共捣烂,取如硬币大小一块敷穴位上 。
(3)取内关,用鲜毛莨或野薄荷或独头蒜适量,捣烂、在发作前1-2h敷穴上,外用胶布固定3-4h 。
【附注】
针灸治疗疟疾,以间日疟效果较好 。
【中医怎么针灸治疗痢疾】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