漆器|无可替代独特绽放的美


漆器|无可替代独特绽放的美

文章插图
编者按:本文由“弘益茶道美学”公众号授权茶叶网转载发布,其他媒体转载请注明作者和出处 。以下为原文:
中华五千年的文明中诞生了许多的艺术瑰宝,其中由手艺人缔造的精尖工艺不胜枚举,很多技艺单独放到任何一个国家,都能引起极大的震动和反响,而中国在新石器时代就出现的漆器,便是其中之一 。
我们中国,从新石器时代起就认识了漆的性能并用以制器,漆器用的生漆是从漆树上割取的天然液汁,主要由漆酚、漆酶、树胶质及水分构成 。用它作涂料,具有耐潮、耐高温、耐腐蚀等特殊功能,又可以配制出不同色漆,光彩照人 。漆器历经商周直至明清,其工艺不断发展,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 。且中国的炝金、描金等工艺品,对日本等地都有深远影响,可以说漆器是中国古代在化学及工艺美术方面的重要发明 。
但现代很多人对漆器有着很深的误解,总觉得漆器有毒,不能盛装食物,虽然天然的生漆在还未干燥时会造成过敏现象,过敏者皮肤接触即引起红肿、痒痛,误食引起强烈刺激,但生漆干燥后具有优良的理化性能并且不含有机溶剂和重金属等有害物质 。
这一点跟化学漆就有极大的不同,化学漆即使干透依然会持续散发有害物质,而干漆却是一味重要中药,据《本草纲目》记载:服用漆药后能打虫,使五脏六腑健实,不生白发,以及抗癌等功效,所以现今制作传统漆器的艺人们巴不得所有生活物品都用成漆器,也正是看中了漆器这些无可替代的特性以及独特绽放的美 。
纵观中国历史,但凡经历过百花齐放繁荣昌盛的工艺品,都有着作为祭祀礼佛的历史,漆器也不例外,从夏朝开始,漆器便不仅仅用于日常生活,也开始逐渐用于祭祀,当时常用朱、黑二色来髹涂 。西晋以后到南北朝,由于佛教的盛行,出现利用夹纻工艺所造的大型佛像,此时的漆工艺被用来为宗教信仰服务,夹纻胎漆器也因而发展;所谓的夹纻先用泥塑成胎,后用漆把麻布贴在泥胎外面;待漆干后,反复再涂多次;最后把泥胎取空,因此又有“脱空像”之称 。
及至唐朝,经济发达使得漆器大放异彩,漆器制作技术也往华丽的方向发展,金银平脱、螺钿、雕漆等制作费时、价格昂贵的技法在当时极为盛行 。到了宋朝,受当时文化的影响,漆器审美以素色静谧为主,并且制胎和髹饰技艺已经十分成熟,民间也开始有了制作工坊 。再到明代时,漆器工艺可谓是万紫千红百花齐放,除了官设的漆器厂外,民间漆器生产也遍及大江南北 。明代江南漆器名家辈出,明初有张德刚、包亮,明代中期有方信川,明末有江千里等,并出现集漆器工艺之大成的著作:黄成著,杨明注《髹饰录》 。
【漆器|无可替代独特绽放的美】不过漆器虽然精美,但是制作工艺尤为复杂,仅是开头的采割生漆,便是一个极其耗费精力的过程,因为漆树需要生长十年才可以进行采集,一年采割时间至多也就90天时间,伏天割漆效果最好,而一颗漆树整个生命周期只能割出10公斤生漆,3000颗漆树采集一公斤生漆,并有着严格割漆制度和方法,稍有不慎就会导致漆树死亡,因此有“百里千刀一斤漆”的说法 。
在漆器制作过程中,做灰胎也是关键性的环节,灰胎是用传统瓦片加工的粗细不同的粉末,同生漆调和用于打底,像现在渐渐普及的古琴的灰胎,便是极为讲究的鹿角霜或者八宝灰打底,鹿角灰就是由梅花鹿和马鹿的角加工成的,音效极佳,八宝灰里夹有和田白玉、翡翠、玛瑙、金、银、砗磲、绿松石、珍珠、红珊瑚等比较名贵的宝石,由于硬度较高,音质响亮 。
漆器成型后,经过推光、揩清、揩光等工艺后,便是富有赏玩味道的装饰工艺了,较为著名的有金银平脱、螺钿镶嵌、莳绘、剔犀等,而其中的莳绘工艺传到日本后被发扬光大从而成为他们的国宝艺术之一,至今掌握莳绘技术的日本艺人都被当成国宝艺术家而备受尊崇 。
而众多漆器在历经时光的洗涤过后,总会呈现出具有一定韵律的纹路,特别是在像古琴这样较为大件的器物上,断纹更为明显且极具观赏性 。而古琴断纹通常不过百年不出,断纹的种类很多,主要有梅花断、牛毛断、蛇腹断、冰纹断、流水断、龙鳞断等,非自然磨砺不可出 。
及至今日,漆器作为一种具有独特审美的工艺品,正在渐渐被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和接纳,而一些年代不是很久远,制作又很精良的器物,便是当代日常使用,收藏的佳品 。弘益手造特选中国手工制作远销日本,近期回流老器共赏,带您领略这项传承了7000年依然日益璀璨的工艺 。
日本回流精致莳绘老器,本金精工,绘工精湛灵动,历经多年,保养得当,漆面细看有细微纹路,极似古物断纹,赏玩有雅味,日用添清韵 。
当代老漆器精品,量不多,托碟果盘皆宜,置于室内自成一景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