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 中华茶祖文化论——陕西茶的始祖文化

陕西深厚的传统文化底蕴孕育了儒释道始祖茶文化
陕西作为中国古代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其深厚的传统文化底蕴与盛行的饮茶之风,为儒释道始祖茶文化出现创造了外部条件 。
(一)儒家始祖茶文化 。儒家所拥有的地位,是汉代实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后形成的 。唐朝虽尊道教为国教,但对儒释道“三教”始终采取了兼容并包的方针 。据统计,大唐帝国22位皇帝中,对儒释道兼容并包的有17位 。古长安作为汉唐王朝的经济、政治、文化中心,理应成为儒家文化与茶最先结合的地区 。儒家茶文化注重的是“以茶可雅志”的人格思想,“以茶表敬意”是“以茶可雅志”的逻辑连续 。儒家茶文化表明了一种人生态度,基本点在从自身做起,落脚点在“利仁”,最终达到化民成俗 。这是一种博大精深的思想体系,其根源在“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在陕西民间茶礼、茶俗中儒家的欢快精神表现特别明显,人们主张在饮茶中沟通思想、创造和谐气氛、增进彼此友谊 。在农村,有客人进门就会敬上一碗茶,以示欢迎、友好与尊重 。酗酒会导致斗殴,却没有听说有人因喝茶而打架,这就是传统文化长期以来给人以内在的“规范” 。
(二)佛教祖庭茶文化 。佛教是东汉末年传入我国的,魏晋南北朝时期开始盛行,至唐而大盛 。大唐皇帝中,有虔诚笃信佛教并迎佛骨舍利者有高宗、武则天、肃宗、德宗、宪宗、懿宗6位皇帝 。佛教在唐得到了空前发展,陕西除法门寺外,还出现了汉传佛教七大祖庭:大慈恩寺、大兴善寺、华严寺、香积寺、净业寺、户县草堂寺、百塔寺 。在这些佛教祖庭的带动下,形成了独特的佛茶文化,并为茶在唐代中期的兴盛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
佛教重视“坐禅修行”,要求排除所有的杂念,专注于一境,以达到身心“轻安”、观照“明净”的状态 。所以要求参禅的僧人要“跏趺而坐”、“过午不食” 。由于坐禅中闭目静思,极易睡着,而茶则有提禅养心之用,又可使饥饿感减轻,所以坐禅中“唯许饮茶” 。于是在长安佛教寺院饮茶之风大盛,形成了寺必有茶,教必有茶,禅必有茶的风尚 。
当时长安寺院十分讲究饮茶之道,寺院内设有“茶堂”,是专供禅僧辩论佛理、招待施主、品尝香茶的地方 。法堂内的“茶鼓”是召集众僧饮茶所击的鼓 。另外寺院还专设“茶头”,专管烧水煮茶,献茶待客,并在寺门前派“施茶僧”,为香客施惠茶水 。寺院中的茶叶,称作“寺院茶”,一般用途有三:供佛、待客、自奉 。僧人待客以中等茶,自奉以下等茶,供佛则用上等茶 。“寺院茶”按照佛教规矩有不少名目,如每日在佛前、堂前、灵前供奉茶汤,称作“奠茶”;按照受戒年限的先后饮用的茶,称作“戒腊茶”;化缘乞食得来的茶,称作“化茶”等等 。在茶事实践中,茶道与佛教之间找到了越来越多的思想内涵方面的共通之处,形成了“禅茶一味” 。
佛教的祖庭文化孕育了和谐、雅致的佛教茶文化,成为陕西茶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推动饮茶风尚的普及并向高雅境界,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
(三)道教始祖茶文化 。终南山作为道教的发源地,成为各方道士、居士修身悟道的圣地 。道教徒静坐息心、炼气健身的时候,就将有提神醒脑、对气血经络疏通开导的作用的茶,作为不可缺少的饮料,逐步形成了独具特色的道教茶文化 。
道家崇尚清静无为,于自然恬淡中求的生命的延续与超越 。而茶契合自然,采天地之灵气,茶性俭而清和、自然淳朴,道家认为长期饮茶可使人轻身换骨,除却污浊之气,又可修心养性,有助于修炼 。因此道家对饮茶十分重视,并为茶道注入了“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与“崇尚自然”的美学理念 。他们还认为茶是通灵达仙之物,并影响世人使其成为祭天地、祭神灵、祭祖先的祭品奠物 。《睽车志》记载“米元章知无为军,喜神怪……每得时新茶果之属,辄分以馈神” 。连民间小神也不例外,唐罗隐《送灶诗》:“一盏清茶一缕烟,灶君皇帝上青天” 。道教的斋醮科仪中普遍用茶,南宋《上清灵宝大法》云:“上帝三宝前,列茶汤” 。道教香、花、水、果、灯五供中,水一般用茶为之 。茶最早为礼也与道教有关,一些论风俗起源的书载:献茶给客人的仪式源于涵谷关尹喜,他在老子西出函谷关时,奉献一杯金色的仙药 。这在道经《天皇至道太清玉册》中也载有:“老子出涵谷关,令尹喜迎之于家首献茗,此茶之始 。老子曰:食是茶者,皆汝之道徒也” 。
陕西茶文化是产生于特定时代的综合性文化,带着农业民族的生活气息和艺术情调,追求清雅,向往和谐,洋溢道家的浪漫理想,可以说陕西茶文化的发展与“道”结下不解之缘 。
【五 中华茶祖文化论——陕西茶的始祖文化】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