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国的军事文化推动了陕西“茗饮之事”向蜀地及长江流域的传播
文化传播在中国古代受地域、民族、政治等影响往往非常缓慢,必须以大的社会变革为推力,实现文化之间的迅速交流、融合 。饮茶风俗也不例外,它的第一次大面积传播,就是伴随“秦人取蜀”这一历史事件开始的 。正如顾炎武先生《日知录》所说的“秦人取蜀后,始有茗饮之事” 。
【三 中华茶祖文化论——陕西茶的始祖文化】(一)秦部族在陕西关中地区建国,传承了周王朝的“茗饮之事”
从历史记载中,我们可以知道西周的首府之地已经有“茗饮之事” 。茶圣陆羽的《茶经》记载:“茶之为饮,发乎神农氏,闻于鲁周公”,据历史记载:周公旦“不就封”,留佐武王,未去曲阜上任,一生活动的主要地区是在陕西 。参照《诗经》有关“荼”的章句,我们有理由认为,第一个记载茶事的鲁周公关于茶事的信息,主要来源于陕西秦岭南北一带的民间 。据《周礼》记载,西周宫廷设置“掌荼”官职,这说明茶作为珍贵饮料,已经进入西周宫廷 。这里,我们可以将相关的历史事件联系起来,进行逻辑推理:据史书记载大约公元前1066年,武王联合南边的民族伐纣,而后巴国首次将所产之茶作为贡品;几年后周公辅佐周武王,亲自制礼教民,形成《周礼》,并设置“掌荼”官职 。这两个事件的发生,相隔不过数年,周王朝就把茶事列为国礼,足见周王朝对茶事的重视程度 。可以说当时关中地区代表着最先进的“茗饮之事” 。秦国作为周朝的诸侯国,周王室“茗饮之事”也必然被秦国作为国礼 。此时“茗饮之事”已逐步由王室的一种礼仪,向诸侯大夫甚至百姓饮茶风俗转变 。
(二)“秦人取蜀”推动了陕西“茗饮之事”向蜀地传播
顾炎武先生说“茗饮之事”是随着巴蜀被纳入大秦帝国的版图而开始向外传播的 。据史料记载,公元前316年,秦国乘巴、蜀互相攻战之机,派大将司马错灭巴、灭蜀,又攻楚,置汉中郡 。两年后,即公元前314年,“秦封公子通于蜀,以陈壮为相,置巴郡,以张若为蜀国守,移秦民万家实之” 。根据史料推测“茗饮之事”的传播应发生在公元前316年司马错取蜀两年后,即公元前314年的大移民 。这次大规模的移民,秦王的意图有三个:一是因频繁的战乱,蜀地人口急剧减少,需要填补;二是为了垦荒发展经济;三是为了“掺沙子”以稳定民心,不失为巩固“新生政权”的良策 。从历史的发展规律看,民族文化往往是先进的文化辐射影响落后的文化 。蜀国与秦国相比文化方面明显处于劣势,关中地区在西周时已有茶记载并成风俗,而蜀地在汉代前未发现涉及茶的任何记载,并且被认为是化外民族 。这次大移民完全达到了秦国的政治目的,秦国的文化极大地影响了蜀地文化 。陕西饮茶风俗传入蜀地,形成了蜀人争相效仿的生活方式 。因巴蜀之地适于茶树生长的地域广大,在秦末汉初未受战争影响,茶叶产业在蜀地得到飞速发展,并在蜀人日常消费的基础上逐步商品化 。公元前308年,秦武王“率巴蜀众十万,大舶万艘,米六百万斛,浮江伐楚” ,茶叶也因此传播到长江中下游各地 。随着各地交通、商业贸易的发展、文化交流的加强,种茶、饮茶之风逐步扩大,以关中为起点,先四川,到中原,后东南,逐渐辐射到了其它地区 。
我完全赞同顾炎武先生的观点,“茗饮之事”是秦国军队取蜀、秦民移蜀之后,才从关中地区迅速向外地传播的 。
推荐阅读
- 推荐立秋后宜做的三种运动
- 老年人健康快乐三步骤宜在饭后
- 学习费脑子 三种食物益智补脑
- 虫草放了2还能吃吗,虫草放至三年四年行吗
- 二 中华茶祖文化论——陕西茶的始祖文化
- 话留三分软,茶到七分满
- 孕期如何安全度过前三个月?
- 三花降火茶 消炎解毒
- 养颜补血豆桨
- 补血养颜的豆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