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插图
我们认为紫砂壶被用于茶艺,是明代茶文化以散茶取代团茶之外的又一重要现象 。散茶取代团茶必然引起饮茶方法之由煮烹改为冲泡,壶之成为茶具已成势之必然,而紫砂陶则以其独特的性能为新的茶具——壶,提供了最佳的材质与发展天地 。著有《阳羡茗壶系》的明人周高起就说:“饮茶至明代,不复碾屑,和香药制团饼,此已远过古人 。
近百年中,壶黜银锡及闽豫瓷,而尚宜兴陶,又近人远过前人处也 。”这个“近百年王问《煮茶图》中”,按周高起的生年推算,当在嘉靖前后,人们泡茶,喜欢宜兴砂陶,因为宜兴的“本山土砂,能发真茶之色香味” 。
我们也同样认为明代饮茶风格及方法的变化时间,对探讨紫砂壶的兴起极为重要 。那么,这种变化究竟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许多学者在提及此问题时,都只说是在明代,这太不确切,明代有270年历史,近三个世纪,时间跨度太大,实在不能说明问题 。
【四 紫砂入门十讲:第三讲紫砂陶的起源与发展的文化背景】我们不妨再作些探讨 。如前所述,“唐煮宋点法”到明代有所变革,首先是皇帝的行政命令,将传统的团茶废除,改贡叶茶 。这就在全国范围内倡导了新的饮茶方式,团茶饮用方法逐渐退出主流社会舞台 。在实际生活中,早在唐宋时代,叶茶就已存在,只是不被有身份的人瞧得起 。明初,叶茶虽经皇帝倡导,但团茶还有相当市场,尤其是在文化人中还盛行煎茶,也就是肇始于茶圣陆羽的煮茶法 。在文人学士的诗歌和绘画作品中,我们们能清晰地感受到这种煮茶法的存在和影响,当然也有叶茶冲泡的文字和画面 。
明代成化状元吴宽在《匏翁家藏集》卷四中写道堂中无事常煮茶,终日茶杯不离口 。当筵侍立惟茶童,入门来谒惟茶元代冯道真壁画《童子侍茶图》友 。谢茶有诗学卢仝,煎茶有赋拟黄九……”明确写着煎茶,然后倾入杯中饮用 。也正因为是煎煮,所使用的器皿是茶盏,而不是茶壶 。几十年后,主要生活在弘治、正德、万历年间的文徵明,在嘉靖七年(1528)“因宜兴王德昭为煮阳羡茶”而写《清明试茗图》扇面上的题诗:“地罐相对语离离,旋洗沙罐煮涧澌 。邂逅高人自阳羡,淹留残夜品枪旗 。”还有《是夜酌泉试宜兴吴大本所寄茶》诗:“醉思雪乳不能眠,活火沙瓶夜自煎 。白绢旋开阳羡月,竹符新调惠山泉 。地罐残雪贫陶谷,破胁清风病玉川 。
莫道年来尘满腹,小窗寒梦已酲然 。”茶饮还是煎煮的,所用“沙罐”、“沙瓶”实际上就是用来煮茶的砂质大器,吴大本寄给文徵明的茶也是精心制作的团茶 。然而明代张源(江苏吴县西山人)的《茶录》(约1595年成书)对泡茶的程序却有了这样的记载:“探汤纯热便取起,先注少许壶明代唐寅《事茗图》局部綠自日下膏長果清烤爾風料赘南碗明代文徵明《惠山茶会图》中,祛荡冷气,倾出,然后投茶,茶多寡宜酌,不可过中失正……两壶后又用冷水荡涤,使壶凉洁,不则减茶香矣 。”这个方法和陈师(明钱塘人,字思贞,嘉靖间会试副榜,官至永昌知府)在《禅寄笔谈》中所说“杭俗用细茗置瓯,以沸汤点之,名曰‘撮泡’”是差不多的 。
推荐阅读
- 一 紫砂入门十讲:第五讲如何打扮的紫砂装饰艺术?
- 据说紫砂和建盏是绝配,你认为呢?
- 下 四川民间文学中的茶俗文化
- 紫砂入门十讲:所谓“大家小书”恰似一件上乘的紫砂壶艺作品
- 上 四川民间文学中的茶俗文化
- 五 紫砂入门十讲:第八讲紫砂陶印记及款识与一般瓷器有所不同
- 俗话说:床头四不向,无灾不欠账!四不向指的是啥,是否有道理?
- 小寒进补四大注意事项 肥甘厚味多食伤身
- 秋季养生“四大名补”
- 秋天可以种四季蜜龙眼吗,四季蜜龙眼种植前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