瓷器茶具发展历史


瓷器茶具发展历史

文章插图
中国是瓷器的故乡,瓷器的发明是中华民族对世界文明的伟大贡献,在英文中"瓷器"(china)一词已成为"中国"的代名词 。大约在公元前16世纪的商代中期,中国就出现了早期的瓷器 。因为其无论在胎体上,还是在釉层的烧制工艺上都尚显粗糙,烧制温度也较低,表现出原始性和过渡性,所以一般称其为"原始瓷" 。
瓷器脱胎于陶器,它的发明是中国古代先民在烧制白陶器和印纹硬陶器的经验中,逐步探索出来的 。烧制瓷器必须同时具备三个条件:一是制瓷原料必须是富含石英和绢云母等矿物质的瓷石、瓷土或高岭土;二是烧成温度须在1200℃以上;三是在器表施有高温下烧成的釉面 。
原始瓷作为陶器向瓷器过渡时期的产物,与各种陶器相比,具有胎质致密、经久耐用、便于清洗、外观华美等特点,因此发展前景广阔 。原始瓷烧造工艺水平和产量的不断提高,为后来瓷器逐渐取代陶器,成为中国人日常生活的主要用器奠定了基础 。
中国瓷器是从陶器发展演变而成的,原始瓷器起源于3000多年前 。至宋代时,名瓷名窑已遍及大半个中国,是瓷业最为繁荣的时期 。当时的钧窑、哥窑、官窑、汝窑和定窑并称为五大名窑 。被称为瓷都的江西景德镇在元代出产的青花瓷已成为瓷器的代表 。青花瓷釉质透明如水,胎体质薄轻巧,洁白的瓷体上敷以蓝色纹饰,素雅清新,充满生机 。青花瓷一经出现便风靡一时,成为景德镇的传统名瓷之冠 。与青花瓷共同并称四大名瓷的还有青花玲珑瓷、粉彩瓷和颜色釉瓷 。另外,还有雕塑瓷、薄胎瓷、五彩胎瓷等,均精美非常,各有特色 。
多姿多彩的瓷器是中国古代的伟大发明之一,"瓷器"与"中国"在英文中同为一词,充分说明中国瓷器的精美绝伦完全可以作为中国的代表 。
中国真正意义上的瓷器产生于东汉时期 。这一时期在前代陶器和原始瓷器制作工艺发展,东汉时期北方人民南迁以及厚葬之风的盛行的基础上,以中国东部浙江的上虞为中心的地区以其得天独厚的条件成为中国瓷器的发源地 。这件浙江上虞县面官镇出土的东汉时期青釉水波纹四系罐,为我们展示了瓷器烧造工艺发展的初期情况 。唐代瓷器的制作技术和艺术创作已达到高度成熟;宋代制瓷业蓬勃发展,名窑涌现;明清时代从制坯、装饰、施釉到烧成,技术上又都超过前代 。我国的陶瓷业至今仍兴盛不衰,质高形美,其中比较著名的陶瓷产区有江西景德镇、湖南醴陵、广东石湾和枫溪、江苏宜兴、河北唐山和邯郸、山东淄博等 。
清时期彩瓷的种类很多,从烧造工艺上来区分,除青花,釉里红等釉下彩之外,可以分为釉上彩和釉上釉下混合彩两大类 。釉上彩是先烧成白釉瓷器,在白釉上进行彩绘,再入彩炉低温二次烧成,釉上五彩,粉彩、珐琅彩都是釉上彩 。釉上釉下混合彩是先烧成釉下彩(即在瓷胎上直接绘画图案,罩透明釉高温一次烧成,主要是青花),然后再在适当的部位涂绘釉上彩,入炉低温二次烧成 。青花矾红彩,斗彩、青花五彩都属于釉上釉下混合彩 。最终形成青花类;色釉瓷类;彩瓷类三大系列 。
瓷器是中国人发明的,这是举世都公认的 。瓷器的发明是在陶器技术不断发展和提高的基础上产生的 。商代的白陶以是用瓷土作原料,烧成温度达1000°C以上,它是原始瓷器出现的基础 。
白陶的烧制成功对由陶器过度到瓷器起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
在商代和西周遗址中发现的“青釉器”以明显的具有瓷器的基本特征 。它们质地较陶器细腻坚硬,胎色以灰白居多,烧结温度高达1100-1200°C,胎质基本烧结,吸水性较弱,器表面施有一层石灰釉 。但是它们与瓷器还不完全相同 。被人称为“原始瓷”或“原始青瓷” 。
原始瓷从商代出现后,经过西周、春秋战国到东汉,历经了1600-1700年间的变化发展,由不成熟逐步到成熟 。
东汉以来至魏晋时制作的瓷器,从出土的文物来看多为青瓷 。这些青瓷的加工精细,胎质坚硬,不吸水,表面施有一层青色玻璃质釉 。这种高水平的制瓷技术,标志着中国瓷器生产已进入一个新时代 。
我国白釉瓷器萌发于南北朝,到了隋朝,已经发展到成熟阶段 。至唐代更有新的发展 。瓷器烧成温度达到1200°C,瓷的白度也达到了70%以上,接近现代高级细瓷的标准 。这一成就为釉下彩和釉上彩瓷器的发展打下基础 。
宋代瓷器,在胎质,釉料和制作技术等方面,又有了新的提高,烧瓷技术达到完全成熟的程度 。在工艺技术上,有了明确的分工,在我国瓷器发展的一个重要阶段 。宋代闻名中外的名窑很多,耀州窑、磁州窑、景德镇窑、龙泉窑、越窑、建窑以及被称为宋代五大名窑的汝、官、哥、钧、定等产品都有它们自己独特的风格 。
我国古代陶瓷器釉彩的发展,是从无釉到有釉,又由单色釉到多色釉,然后再由釉下彩到釉上彩,并逐步发展成釉下与釉上合绘的五彩,斗彩 。
彩瓷一般分为釉下彩和釉上彩两大类,在胎坯上先画好图案,上釉后入窑烧炼的彩瓷叫釉下彩;上釉后入窑烧成的瓷器再彩绘,又经炉火烘烧而成的彩瓷,叫釉上彩 。明代著名的青花瓷器就是釉下彩的一种 。
明代精致白釉的烧制成功,以铜为呈色剂的单色釉瓷器的烧制成功,使明代的瓷器丰富多彩 。明代瓷器加釉方法的多样化,标志着中国制瓷技术的不断提高 。成化年间创烧出在釉下青花轮廓线内添加釉上彩的“斗彩”,嘉靖、万历年间烧制成的不用青花勾边而直接用多种彩色描绘的五彩,都是著名的珍品 。清代的瓷器,是在明代取得卓越成就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起来的,制瓷技术达到了辉煌的境界 。康熙时的素三彩、五彩,雍正、乾隆时的粉彩、珐琅彩都是闻名中外的精品 。
明代在釉下青花轮廓线内添加釉上彩而烧成的一种瓷器,由于釉下彩青花与釉上彩绘争奇斗艳,故名“斗彩” 。
清代仿铜胎画珐琅效果的一种瓷器 。珐琅彩又称“料彩” 。
“丝绸之路”与“陶瓷之路”
丝绸与陶瓷是中国人民奉献给世界的两件宝物,这一定程度上改变了所用民族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 。伊斯兰民族用中国的大青花瓷盘盛饭装菜,然后很多人围着一圈共同席地享用;菲律宾等民族将中国陶瓷作为神物顶礼膜拜;非洲人将中国瓷器装饰于清真寺、宫殿等建筑上 。古罗马人将中国的丝绸奉为上流社会和贵妇的奢侈品,并在公元一世纪前后引发了一场丝绸与道德之间的争论 。丝绸与陶瓷作为物质产品出现,其意义不仅只此作为可用、可穿之物,由此而延伸出来的两条大道,彻底改变了中国与世界的关系 。
“丝绸之路”肇始于西汉,从当时的首府西安出发,经河西走廊,沿楼兰古城,过阿拉山口,出中亚、西亚抵安息、大秦等地,当然这是“丝绸之路”最主要的一条通道;此外在中国的西南、东南沿南也存在 。故“丝绸之路”经过的地域风貌有:沙漠、草原、高原、高山、平原、海洋等,蕴含着说不尽的艰辛和酸楚 。“丝绸之路”因丝绸而发,逐渐演变为后来的文化之路,现代将其命名为“亚欧大陆桥”,使之成为世界上诸多文化的母胎 。在这条路上,传播得最为成功的是宗教 。自汉代张骞出使西域、甘英出使大秦,这公元前60年的历史时刻注定要在中国历史上闪烁光辉 。其后的岁月,“春过玉门关”,也有了“劝君少饮一杯酒,西出阳关有故人”的新型外交关系 。是这条路,让中国人认识了波斯人、阿拉伯人、希腊人、罗马人、日本人、朝鲜人、印度人和地道的欧洲人……
“丝绸之路”一词是由德国地质学家李希霍芬1877年提出来的,他曾七次沿着这条商路来到中国,著有三卷本的《中国》一书,其后的“文化使者”——英国的斯坦因、法国的伯希和、瑞典的斯文赫定等也曾踩着同行者的足迹,窥视中国文化的神秘 。为此,许多无价之宝至今散落在世界各地 。一个世纪以前,一个无知的看守佛教寺窟的中国道士——王圆箓,区区几个铜板,拱手奉送了敦煌几乎一半的文化财富,所幸这些文物现已都得到妥善的保存和传播,我想现世的中国人是否应该好好看看西方人如何对待文化、对待传统,在这些文物面前难道真的若无所思吗?可喜的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于1988年开始实施了“丝绸之路考察”的十年规划,其主题是“丝绸之路:对话之路的综合考察”,进一步奠定了这条商路在世界文化交流史上的重要地位 。
“陶瓷之路”发端于唐代中后期,是中世纪中外交往的海上大动脉 。因瓷器的性质不同于丝绸,不宜在陆上运输,故择海路,这是第二条“亚欧大陆桥” 。在这条商路上还有许多商品在传播,如茶叶、香料、金银器…… 。之所以命名为“陶瓷之路”,主要是因为以瓷器贸易为主的性质,也有人将这条海上商路称为“海上丝绸之路” 。但有一点可以肯定的是唐代中后期,由于土耳其帝国的崛起等原因,“陆上丝绸之路”的地位开始削弱 。“陶瓷之路”的起点在中国的东南沿海,沿东海、南海经印度洋、阿拉伯海到非洲的东海岸或经红海、地中海到埃及等地;或从东南沿海直通日本和朝鲜 。在这条商路沿岸洒落的中国瓷片象闪闪明珠,照亮着整个东南亚、非洲大地和阿拉伯世界 。唐代史书记载,唐代与外国的交通有七条路,主要是两条:安西入西域道、广州通海夷道,即“陆上丝绸之路”和“海上陶瓷之路” 。唐代商业的繁荣不仅从长安体现出来,在东南的扬州也更是如此,扬州时有“雄富甲天下”之美名,否则就不会有李白之“烟花三月下扬州”,杜牧的“十年一觉扬州梦” 。如果说陆上“丝绸之路”给中国带来了宗教的虔诚,那么“陶瓷之路”则给中国带来了巨大的商业财富,同时也为殖民掠夺打开了方便之门 。因此,16、17世纪以后的“陶瓷之路”,在某种意义上讲,成了殖民掠夺之路 。
“陶瓷之路”是日本古陶瓷学者三上次男先生在20世纪60年代提出的,作为日本中东文化调查团的重要成员,在埃及福斯塔特的考古发掘,彻底启开了这位对中国陶瓷有迷恋情结的人的心扉 。于是他将多年来在世界各地对中国陶瓷的考古成果,著就了《陶瓷之道》这本影响世界的陶瓷著作,其意义深远 。他在日本和世界陶瓷学界赢得了广泛的赞誉,《陶瓷之路》同时也让世人再一次了解和认识了这个与中国同名的“china” 。
陶瓷与丝绸作为中国两大物宝,也为中国赢得了“瓷之国”与“丝之国”的美名,然而这两条路的命名都为西方学者所为,的确值得国人好好思索一番 。
中国六大窑系
定窑系
位于今河北省曲阳县涧滋村和东、西燕山村,古属定州,故名 。山西的平定窑、盂县窑、阳城窑、介休窑,四川的彭县窑等均属定窑系 。
这是以烧制白瓷为特色的窑系,唐代晚期开始生产,至宋代达到顶峰 。除“白定”外,兼烧黑釉、酱釉瓷器,称“黑定”、“紫定” 。定窑产品工艺水平很高,胎料经过细致筛选,做成的器物胎薄,胎质细密洁白 。器物形制非常规整,给人以一丝不苟的感觉 。其“复烧法”及刻花、印花、划花装饰工艺对其他瓷窑有较大影响 。
钧窑系
在今河南省禹县神屋镇、八卦洞等地,当时属钧州,故名 。河南郏县、临汝、登封、安阳,河北磁县,山西浑源等地也仿烧钧瓷,从而形成一个庞大的钧窑系 。从北宋一直延续到金、元时代,钧瓷繁荣期很长,北宋晚期曾作为贡品进入宫廷 。
主要产品是一种五彩缤纷的“窑变”釉瓷器 。其釉色最富特点 。主要着色剂是氧化亚铁,经高温还原形成青色或蓝色的主基调 。又采用氧化铜为着色剂,经高温还原造成红色的窑变釉 。由于施釉较厚,在烧制过程中釉水熔融流动,红蓝等色交相辉映,形成变幻无穷的艳丽色彩 。釉色有天青、天蓝、月白、海棠红及玫瑰紫等,十分丰富 。釉面上常带有密密麻麻的“棕眼”,呈现出独有的艳丽精美,构成钧瓷的非常突出的特征 。此外,釉在熔融状态下流动,釉面上会产生一种弯曲的细条纹,如同蚯蚓在泥中爬过的痕迹,故称“蚯蚓走泥纹” 。钧瓷的造型表现为强烈的仿古意味,特别是仿商周青铜器,在模仿中有创新,既古拙高雅,又有时代风格 。钧瓷中最具代表性、最为珍贵的,是北宋晚期为宫廷烧制的陈设瓷,如出戟尊等 。
磁州窑系
以今河北省邯郸市观台镇一带瓷窑为代表,当时属磁州,故名 。这一窑系乃历史悠久,规模冠于北方的民窑体系,窑场分布于今河北、河南、山西等省,如河南鹤壁集窑、当阳峪窑、扒村窑、曲河窑,山西介休窑,江西吉州窑等 。
以生产白釉黑彩瓷器著称于世,黑白对比,强烈鲜明,图案十分醒目,刻、划、剔、填彩兼用,并且创造性地将中国绘画的技法,以图案的构成形式,巧妙而生动地绘制在瓷器上,具有引人入胜的艺术魅力 。它开创了我国瓷器绘画装饰的新途径,同时也为宋以后景德镇青花及彩绘瓷器的大发展奠定了基础 。其器物造型追求生活实用、大方朴素、坚固耐用,富于浓烈的乡土气息 。胎体较为厚重粗糙,但表面大量施用化妆土,再施透明釉,因而给人以“粗中有细”的感觉 。
耀州窑系
位于今陕西省铜川市黄堡镇,宋属耀州,故名 。唐代开始烧制瓷器,至宋代达到很高水平 。烧制唐三彩、白瓷、青瓷、黑瓷和酱色釉瓷等品种,以青瓷最负盛名 。
宋代晚期以青瓷为主,胎薄质坚,釉面光洁匀静,色泽青幽,呈半透明状,十分淡雅 。装饰有刻花、印花,结构严谨丰满,线条自由流畅 。胎色灰白,胎质坚硬,露胎处呈现酱黄色 。釉色青黄、深沉,釉层较厚,器物往往上部厚,下部薄,胎釉交接处呈姜黄色 。此外,青釉釉面上有的出现小的露胎褐斑,为其它青瓷所不见纹饰多满布器内外,种类繁多,有牡丹、菊花、莲花、鱼、鸭、龙凤等,风格粗放健美,生动自然 。器形有碗、盘、瓶、罐、壶、香炉、香熏、盏托、注子温碗、钵等 。
【瓷器茶具发展历史】龙泉窑系
在今浙江省龙泉县金村、大窑一带,附近的庆元、云和、遂昌等县,以及受其影响的福建省泉州、江西省吉安等地,也生产龙泉瓷 。龙泉窑分布很广,初创于五代时期,至南宋达到极盛,元、明相沿 。
龙泉窑属南方青瓷,以釉色及造型取胜,尤以青釉见长 。最具代表性的釉色是梅子青与粉青,其极品已似青玉,甚至达到翡翠的效果 。由于使用的釉属石灰釉性质,在高温下易于流动,所以烧成的瓷器釉层薄,釉面光亮,透明度高 。南宋龙泉瓷釉层加厚,在高温下黏度大,不易流动,烧成后有柔和淡雅的玉质效果,透明度低,给人一种含蓄的温润感 。南宋龙泉瓷多素面,少有花纹装饰 。
景德镇窑系
江西景德镇在五代时受越窑影响烧制越窑系青瓷,北宋时期,始创“影青瓷” 。影青瓷又名青白瓷、隐青、罩青,是一种由白瓷向青瓷过渡的瓷器 。其釉色近白,只在积釉处显出湖绿色的青色,青色在若有若无之间 。此种瓷器胎薄、釉细、纹饰精美,产销量很大 。北宋中、晚期,是景德镇影青瓷生产的鼎盛时期,以湖田窑产品为代表,达到最高水平 。其胎质洁白细腻,器壁极薄,呈半透明状态 。釉色青白,光泽度强,透明度高 。
宋代五大名窑:汝窑、钧窑、定窑、官窑、哥窑
汝窑
汝窑瓷为宋代五大名瓷之首,窑址在今河南省宝丰县清凉寺村一带,宋时为汝州地,故名 。
汝窑除烧青瓷外,兼烧黑瓷、酱釉瓷和钧釉瓷,以青瓷最为精致 。汝窑青瓷的胎质细密,呈深浅不同的“香灰色” 。与同期官窑器很相似,釉色以粉青为主,另有天青和卵青 。釉层透明和不透明的均有 。釉青一般都呈一种内蕴的木光 。开片是汝窑的一个重要特点,无纹片的很少 。纹片深浅长短交错排列,密而不乱 。器物尺寸都很小,造型以盘、碟、洗为多,其中椭圆四足盆是汝窑的特有造型 。汝窑的烧制时间很短,存世品不足百件,非常珍贵 。从明宣德开始有仿制品出现,清初雍正已能仿得相当好,近年河南省也有新仿汝窑器 。
官窑
官窑专指北宋汴京官窑和南宋杭州修内司及郊坛下官窑,因专烧宫廷用器,产量很小,传世品也极少 。
北宋官窑瓷的釉色以粉青、月白为主 。虽然被称为“亚于汝”,但也是莹如堆脂,釉表红棕色或无色的片纹或疏或密清晰可辨 。底部可以看见烧制时的支钉痕迹 。器物都是各种陈设用具和文房用具 。仿商、周、秦、汉铜器和玉器的造型很多 。南宋官窑釉色以粉青为主,有纹片 。在器物的底部落脱处、口沿和棱角釉薄处,胎都会烧成紫褐色,称为“紫口铁足”,这称得上是南宋官窑的典型特征 。宋代官窑瓷器不仅重视质地,且更追求瓷器的釉色之美 。其厚釉的素瓷很少施加纹饰,主要以釉色为装饰,常见天青、粉青、米黄、油灰等多种色泽 。釉层普遍肥厚,釉面多有开片,这种开片与同期的哥窑有很大不同,一般来说,官窑釉厚者开大块冰裂纹,釉较薄者开小片,哥窑则以细碎的鱼子纹最为见长 。
哥窑
哥窑产地不可考 。
瓷器的显著特点是通体满布开片,纹片大小相同,大片呈铁黑色,小片呈金黄色,有“金丝铁线”之称 。开片形成原理是由于胎、釉的膨胀差异而造成的釉面开裂,本来是一种缺陷,但哥窑却通过人工控制有意用来作为一种装饰特征,使釉表出现冰裂或鱼子状的纹片,再染上或黄或黑深浅相间的颜色,形成一种残缺美 。哥窑有瓷胎和砂胎两种 。胎骨也厚薄不一,胎色呈黑灰、黄数种 。由于釉层非常厚,使器物的外观圆润饱满 。釉色大多呈灰青色,也有的是月白、粉青、米黄等色 。底部用支钉烧制,涂赭紫、紫黑护胎汁 。明清以来仿哥窑的很多,大部分是景德镇官窑制品 。明中期的成化和清前期的雍正、乾隆的仿制品都相当精美,但缺少一种古朴沉静的韵味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