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汝窑瓷器辨识的8种方法


宋汝窑瓷器辨识的8种方法

文章插图
汝窑 , 五大名窑之一 , 因产于汝州而得名 , 窑址在今河南省宝丰县大营镇清凉寺村 , 汝瓷位居宋代“汝、官、哥、钧、定”五大名窑之首 , 在中国陶瓷史上素有“汝窑为魁”之称 。汝窑中华传统制瓷著名工艺之一 , 中国北宋时期主要代表瓷器 。汝窑以其工艺精湛 , 造型秀美 , 釉面蕴润 , 高雅素净的丰韵而独具风采 , 在我国青瓷发展史上 , 是一个划时代的重要标志 。
一、汝窑的器型
从故宫所存汝窑器来看 , 主要盘、碗、洗类 。即便有个别瓶类 , 也都是造型极为简单的纸槌瓶、玉壶春瓶 , 最好的一件就属三牲尊了 。但南宋早期九华人叶寘在《坦斋笔衡》说“本朝以定州白磁器有芒 , 不堪用 , 遂命汝州烧青瓷 , 故河北、唐、邓 , 耀州悉有之 , 汝窑为魁”了 。北宋皇帝以其作为贡瓷 。所以当时汝窑贡瓷一定是以陈设器为主 , 手工造型丰富多彩 , 精美异常 , 加上“雨过天晴”的釉色 , 远好于当时的定窑和耀州窑 。台北故宫的三牲尊已经有所表现 , 但相信最美的汝窑器若被发现 , 定会给人以“蓬荜生辉”的超然感受 。
二、汝窑的胎色
汝窑器胎色就是“带点灰头的白色” 。河南的李廷怀先生通过仔细观察和比较后发现:窑址中出土的汝官窑碎片 , 其断面色调接近土黄色 , 这是毛糙的瓷胎表面与泥土长期接触所造成的 。这种土黄色用毛刷和清净剂反复擦洗仍不能完全除去 , 说明泥土已经和胎的表面发生化学反应 。把碎片打碎后 , 新断面的色调极大多数为灰白色或白中偏灰 , 这是汝窑真正的胎色 , 而香灰的色调是浅灰色 , 虽与汝官窑的色调比较接近 , 但仍有一定差别 。
三、汝窑的胎质
北宋汝窑器为保持雨过天晴的釉色 , 只好放弃瓷胎的瓷化程度 , 在1150-1200度的温度下 , 胎出现生烧现象 。所以胎质疏松 , 扣之木声 。这种论点总体是对的 , 但是实际上我们忽略了一个事实:在清凉寺汝窑遗址发掘中 , 发现了过滤池和澄泥池各一个 。这两个池子都是为烧贡瓷而设的 。北宋时期尚不知景德镇的高岭土 , 只能用汝州当地的某种瓷土 , 碾碎过滤后泡水 , 搅拌后将上层的浑水倒入澄泥池 , 经过时日沉淀出很细的瓷土 。这些瓷土中的杂质已经在上述过程中被去除 。以这种澄泥做胎 , 烧结后的颜色为“带点灰头的白色” , 可以保证汝窑器天青或天蓝釉面的纯净 , 但是这种澄泥胎却有了疏松的缺点 , 表现为吸水性很强 , 断面呈粉质 , 无结晶表象 。而民用汝窑器则省略了这道工序 , 胎土杂质多 , 胎色灰度高一些 。好在民用器釉色不严格 , 从月白到豆青 , 都可以卖出去 。
四、汝窑胎的厚度
汝窑器胎壁有厚薄之分 , 而薄者最好 。由于澄泥的关系 , 汝窑小器可以做成薄胎 , 而汝窑大器因强度原因只能做成厚胎 。唐氏《肆考》云:“汝器土脉质制较官窑尤滋润 , 薄者为贵 。”
五、汝窑釉的开片
汝窑贡瓷因为澄泥胎与釉质涨缩系数差别较大 , 导致开片多为较为均匀的细碎纹 , 有说是蟹爪纹、鱼子纹等 。又说汝窑碎片以直线开裂为真 , 锯齿状开裂为假是没有道理的 。因为细碎纹会导致开裂面呈锯齿状 。还有说汝窑开片冰裂纹为真 , 直裂纹为假也是没有根据的 , 因为在同一器中有观测到冰裂纹和直裂纹 。所以裂纹的斜度不能作为鉴别真假的依据 。
六、汝窑的缩釉点
宋代汝窑器确实都有不规则的缩釉点 , 这在新仿品中较少看到 。缩釉点中经常看到胎色 , 不过这种胎色不是胎本色 , 而是发黄的土色 。
七、汝窑釉下气泡
描述汝窑器釉下气泡常用“寥若晨星” , 其含义是气泡很少 , 像晨曦天空的星星一样 , 很少见到 。气泡多少与胎中水分和窑炉升温速度有关 。因为烧制汝贡瓷有严格的规矩 , 所以釉下气泡总体偏少 , 绝不像新汝瓷那样满眼气泡 , 又大又亮 , 气泡下面还有像台风图那样的旋转云涡 。有些宋汝器用30倍放大镜看不到气泡 , 其实气泡与未融化的玛瑙颗粒混在一起 , 仔细看还是有的 。
八、汝窑釉色泛红
宋代汝瓷釉面反映淡淡赤色 。由于汝窑釉料有红玛瑙成份 , 所以汝瓷釉面才干反映出淡淡的赤色 。现代汝瓷仿品 , 无论怎么看 , 也看不到淡淡赤色 。
【宋汝窑瓷器辨识的8种方法】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