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宵节传统习俗,元宵节有什么习俗,元宵节习俗?

1、吃元宵元宵节传统习俗 。

元宵节传统习俗,元宵节有什么习俗,元宵节习俗?

文章插图
文章插图
元宵节一定要吃一碗元宵 。北方“滚”元宵 , 南方“包”汤圆 , 虽然两种做法和口感都不同 , 但寓意都一样 , 意味着团团圆圆 , 美满幸福 。
元宵节传统习俗,元宵节有什么习俗,元宵节习俗?

文章插图
文章插图
2、闹花灯 。
元宵节传统习俗,元宵节有什么习俗,元宵节习俗?

文章插图
文章插图
闹花灯是元宵节传统节日习俗 , 各式各样精美的花灯汇聚街上 , 令人目接不暇 。点燃花灯 , 伴随美好的愿望放入河中或是飘散在空中 , 祈福许下愿望能实现 。因此 , 元宵节也称为“灯节” 。
元宵节传统习俗,元宵节有什么习俗,元宵节习俗?

文章插图
文章插图
3、猜灯谜 。
元宵节传统习俗,元宵节有什么习俗,元宵节习俗?

文章插图
文章插图
传统民间都要挂起彩灯 , 燃放焰火 , 后来有好事者把谜语写在纸条上 , 贴在五光十色的彩灯上供人猜 。
4、耍龙灯 。
即舞龙灯 , 演出时由七至九人分节手持撑杆举起龙体 , 碎步起跑 , 动作多变 , 有“蛟龙出水”、“蛟龙漫游”、“蛟龙戏水”等多种舞法 , 有时龙口还会喷火 , 伴随锣鼓声 , 场面十分壮观 。
5、送孩儿灯 。
顾名思义 , 就是送给孩子们花灯 。因为“灯”与“丁”谐音 , 娘家送花灯给新嫁女儿家 , 或一般亲友送给新婚不育之家 , 以求添丁吉兆 。
扩展资料:
元宵节 , 又称上元节、小正月、元夕或灯节 , 是中国的传统节日之一 , 时间为每年农历正月十五 。正月是农历的元月 , 古人称“夜”为“宵” , 正月十五是一年中第一个月圆之夜 , 所以称正月十五为“元宵节” 。根据道教“三元”的说法 , 正月十五又称为“上元节” 。元宵节习俗自古以来就以热烈喜庆的观灯习俗为主 。
贵州元宵节有哪些传统习俗?元宵节 yuán xiāo jié(Lantern Festival)
每年农历的正月十五 , 春节刚过 , 迎来的就是中国的传统节日——元宵节 。
正月是农历的元月 , 古人称夜为“宵” , 所以称正月十五为“元宵节” 。正月十五日是一年中第一个月圆之夜 , 也是一元复始 , 大地回春的夜晚 , 人们对此加以庆祝 , 也是庆贺新春的延续 。
元宵节又称为“上元节” 。
按中国民间的传统 , 在这天上皓月高悬的夜晚 , 人们要点起彩灯万盏 , 以示庆贺 。出门赏月、燃灯放焰、喜猜灯谜、共吃元宵 , 合家团聚、同庆佳节 , 其乐融融 。
【元宵节的历史】
元宵节也称灯节 , 元宵燃灯的风俗起自汉朝 , 到了唐代 , 赏灯活动更加兴盛 , 皇宫里、街道上处处挂灯 , 还要建立高大的灯轮、灯楼和灯树 , 唐朝大诗人卢照邻曾在《十五夜观灯》中这样描述元宵节燃灯的盛况“接汉疑星落 , 依楼似月悬 。

宋代更重视元宵节 , 赏灯活动更加热闹 , 赏灯活动要进行5天 , 灯的样式也更丰富 。明代要连续赏灯10天 , 这是中国最长的灯节了 。清代赏灯活动虽然只有3天 , 但是赏灯活动规模很大 , 盛况空前 , 除燃灯之外 , 还放烟花助兴 。
“猜灯谜”又叫“打灯谜” , 是元宵节后增的一项活动 , 出现在宋朝 。
南宋时 , 首都临安每逢元宵节时制迷 , 猜谜的人众多 。开始时是好事者把谜语写在纸条上 , 贴在五光十色的彩灯上供人猜 。因为谜语能启迪智慧又饶有兴趣 , 所以流传过程中深受社会各阶层的欢迎 。
民间过元宵节吃元宵的习俗 。元宵由糯米制成 , 或实心 , 或带馅 。馅有豆沙、白糖、山楂、各类果料等 , 食用时煮、煎、蒸、炸皆可 。
起初 , 人们把这种食物叫“浮圆子” , 后来又叫“汤团”或“汤圆” , 这些名称“团圆”字音相近 , 取团圆之意 , 象征全家人团团圆圆 , 和睦幸福 , 人们也以此怀念离别的亲人,寄托了对未来生活的美好愿望 。
一些地方的元宵节还有“走百病”的习俗 , 又称“烤百病”“散百病” , 参与者多为妇女 , 他们结伴而行或走墙边 , 或过桥 , 走郊外 , 目的是驱病除灾 。
随着时间的推移 , 元宵节的活动越来越多 , 不少地方节庆时增加了耍龙灯、耍狮子、踩高跷、划旱船扭秧歌、打太平鼓等传统民俗表演 。这个传承已有两千多年的传统节日 , 不仅盛行于海峡两岸 , 就是在海外华人的聚居区也年年欢庆不衰 。
【元宵节的由来与传说】
元宵节是中国的传统节日 , 早在2000多年前的西汉就有了 , 元宵赏灯始于东汉明帝时期 , 明帝提倡佛教 , 听说佛教有正月十五日僧人观佛舍利 , 点灯敬佛的做法 , 就命令这一天夜晚在皇宫和寺庙里点灯敬佛 , 令士族庶民都挂灯 。
以后这种佛教礼仪节日逐渐形成民间盛大的节日 。该节经历了由宫廷到民间 , 由中原到全国的发展过程 。
在汉文帝时 , 已下令将正月十五定为元宵节 。汉武帝时 , “太一神”的祭祀活动定在正月十五 。(太一:主宰宇宙一切之神) 。司马迁创建“太初历”时 , 就已将元宵节确定为重大节日 。
另有一说是元宵燃灯的习俗起源于道教的“三元说”;正月十五日为上元节 , 七月十五日为中元节 , 十月十五日为下元节 。主管上、中、下三元的分别为天、地、人三官 , 天官喜乐 , 故上元节要燃灯 。
元宵节的节期与节俗活动 , 是随历史的发展而延长、扩展的 。
就节期长短而言 , 汉代才一天 , 到唐代已为三天 , 宋代则长达五天 , 明代更是自初八点灯 , 一直到正月十七的夜里才落灯 , 整整十天 。与春节相接 , 白昼为市 , 热闹非凡 , 夜间燃灯 , 蔚为壮观 。特别是那精巧、多彩的灯火 , 更使其成为春节期间娱乐活动的高潮 。至清代 , 又增加了舞龙、舞狮、跑旱船、踩高跷、扭秧歌等“百戏”内容 , 只是节期缩短为四到五天 。
土家族过年和汉族不同 , 要过“赶年” , 在土家语里称“起老嘎卡” , 是湘西土家族民间最大的节日 。过赶年时间是:如腊月大 , 过二十九日 , 如腊月小 , 则过二十八日 。因为总是比汉族提前一天过年 , 故叫做过赶年 。
土家族过赶年 , 具体分三个阶段:一是准备阶段 , 即从腊月二十三日开始到过“赶年”这天 , 每天都有具体的安排;二是敬神阶段 , 即在过“过赶年”这天的下午三时左右 , 按照顺序先后敬供历代祖先、彭公爵主、灶神、土地神、四官神、门神等神灵;三是正式过“赶年” , 即全家男女老小 , 共吃团年饭 , 边吃边唱祝酒歌 , 一派热闹气氛 。
吃完团年饭后 , 全家在火床上围着火炕烤旺火守年 , 刚进凌晨燃放鞭炮、挑水、推磨、舂碓 , 进行抢年 。
土家族过赶年在湘西州西北的龙山、永顺、保靖等各县均普遍存在 , 一直延续至今 。
土家族过“赶年” , 始于明朝中期 , 相传明嘉靖三十三年(1555年) , 由于朝政腐败 , 倭寇在我国东南沿海地区不断大肆袭扰 , 朝廷曾多次派大军抗倭 , 都惨败告终 。
尚书张经上奏朝廷 , 请征湘鄂西土兵平倭 , 明世宗准奏 , 派经略使胡宗宪督办 。永定书茅岗土司覃尧之深知一去难返 , 决定与亲人过最后一个年 , 于是下令:“蒸甑子饭 , 切砣子肉 , 斟大碗酒 , 提前一天过年再出征 。”
【元宵节传统习俗,元宵节有什么习俗,元宵节习俗?】土家族过赶年的习俗 , 传承至今 , 具有悠久历史和丰富的文化内涵 , 它是一年一度的纪念土家族抗倭胜利的爱国主义教育;是传承土家人古代文明和祖德的伦理道德教育;是土家族饮食文化的一次集中展示;是土家族一年一度农耕文化的热烈祝贺和对未来的美好祝愿 。
因时间紧 , 来不及作许多菜 , 就来个腊肉、豆腐、萝卜一锅炖 , 叫作“合菜” , 吃了好上路 。这道菜以后演变成“三下锅” 。士兵前线后 , 很快打败倭寇 , 收复失地 , 世宗亲赐匾额 , 上书“东南战功第一” 。志书记下了这段历史:“于十二月二十九日大犒将士 , 除夕 , 倭不备 , 遂大捷 。
后人沿之 , 遂成家风 。”
“赶年”习俗体现了土家人民识大体顾大局 , 甘愿为国捐躯的博大胸怀 , 是土家人民的骄傲 。
土家族过赶年 , 以其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文化特征 , 为人类学、语言学、民俗学、伦理学等学术研究 , 提供很好的学术研究价值 。
苗族的开年节是苗族人民的“春节” , 也称作“客家年” 。
过年时 , 家家户户杀猪宰羊 , 烤酒打粑庆丰收 , 希望来年风调雨顺 , 五谷丰登 。按照风俗 , 苗族人民用对歌的方式表达他们对新年的祝福和希望 。一大早 , 黔湘渝(贵州、湖南、重庆)边区五乡四镇的各族同胞就从四面八方赶到三省市交界的天星坡脚 , 用歌声表达迎新的喜悦 。
还要唱《开春歌》 , 歌词大意为思春、盼春、惜春、挽春等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