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节必吃的9种食物

1、谁知道清明节的习俗、来源和清明节必吃的食物是什么?




清明习俗



扫墓插柳戴柳体育活动





清明食俗


清明乌稔饭 清明果 润饼菜 清明缘何吃青团
醴酪与环饼 枣锢飞燕 青精饭子推馍
 来源:




清明节渊源



清明节是我国民间重要的传统节日,是重要的“八节”(上元、清明、立夏、端午、中元、中秋、冬至和除夕)之一 。一般是在公历的四月五号,但其节期很长,有十日前八日后及十日前十日后两种说法,这近二十天内均属清明节 。
【清明节必吃的9种食物】清明节的起源,据传始于古代帝王将相“墓祭”之礼,后来民间亦相仿效,于此日祭祖扫墓,历代沿袭而成为中华民族一种固定的风俗 。
要谈清明节,须从古代一个非常有名的,现在已失传的节日——寒食节说起 。
寒食节,又称熟食节、禁烟节,冷节 。它的日期,是距冬至一百零五日,也就是距清明不过一天或两天 。这个节日的主要节俗就是禁火,不许生火煮食,只能吃备好的熟食、冷食,故而得名 。
寒食节相传是源于春秋时代的晋国,是为了纪念晋国公子的臣子介子推 。晋国公子重耳,流亡外国19年,介子推护驾跟随,立下大功,重耳返国即位,即晋文公 。介子推便背着老母,躲入绵山 。晋文公前往寻找,却怎么也找不到 。于是他放火烧山,想把介于推逼出来 。不料介子推却和母亲抱着一株大树,宁愿烧死,也不出山 。晋文公伤心地下令把绵山改称介山(即山西介休县境内的介山),又下令把介子推被烧死的那一天定为寒食节,以后年年岁岁,每逢寒食节都要禁止生火,吃冷饭,以示追怀之意 。
其实,寒食节的真正起源,是源于古代的钻木、求新火之制 。古人因季节不同,用不同的树木钻火,有改季改火之俗 。而每次改火之后,就要换取新火 。新火未至,就禁止人们生火 。这是当时的一件大事 。《周礼·秋官·司煊氏》:“中春以木铎修火禁于国中 。”可见当时是摇着木锋,在街上走,下令禁火 。这司煊氏,也就是专管取火的小官 。在禁火之时,人们就准备一些冷食,以供食用,这样慢慢就成了固定的风俗了 。以后,才与介子推的传说相联系,成了寒食节,日期长达一个月 。这毕竟不利于健康,以后便缩短日期,从七天、三天逐渐改为一天,唐之后便融合在清明节中了 。
寒食节习俗,有上坟、效游、斗鸡子、荡秋千、打毯、牵钩(拔河)等 。其中上坟之俗,是很古老的 。有坟必有墓祭,后来因与三月上已招魂续魄之俗相融合,便逐渐定在寒食上祭了 。《唐书》记云:“开元二十年敕,寒食上墓,《礼经》无文 。近代相传,浸以成俗,宜许上墓同拜扫礼 。”宋庄季裕《鸡肋篇》卷上:“寒食上冢,亦不设香火 。纸钱挂于茔树 。其去乡里者,皆登山望祭 。裂帛于空中,谓之掰钱 。而京师四方因缘拜扫,遂设酒撰(zhuan,饭食),携家春游 。”
《荆楚岁时记》:“(寒食)斗鸡,镂鸡子(鸡蛋),斗鸡子 。”可见南朝时就有斗鸡与斗鸡蛋之戏了 。斗鸡今多见,斗鸡蛋多是乡间小儿互相撞碰鸡蛋作为游戏 。在古代,用作碰撞争斗的鸡蛋多是染色、雕镂(1ou,雕刻)过的,十分精美 。画蛋 。镂蛋之俗,源于《管子》中所记的“雕卵” 。无疑它是由古代食卵求生育的巫术发展而来,成了寒食的节俗 。今天民间亦有清明吃蛋之俗(如前述的“子福”) 。寒食打秋干,据《艺文类聚》中记,北方山戎于寒食日打秋千 。但这恐怕只是传说而已 。刘向《别录》记打秋千是在春时,不一定在寒食 。又打毯,王建《宫词》:“寒食宫人步打毯 。”牵钩与打毯等戏,也不一定在寒食举行 。
由于清明节气在寒食第三日,后世随着时间的迁移,逐渐把寒食的习俗移到清明之中 。宋代之后,寒食扫墓之俗移到清明之中 。踏青春游、荡秋千等俗也只在清明时举行 。清明节便由一个单纯的农业节气上升为重要的大节日了,寒食节的影响也就消失了 。但寒食的食俗有若干变形的方式却传承下来了,并保存于清明节中 。

2、清明节吃什么好 ?
清明节又叫寒食,在我们家乡的习俗中,是要吃鸡蛋的 。一般鸡蛋都是前一天晚上煮好的,清明这天不动火 。就用鸡蛋、和咸菜卷煎饼吃 。各地习俗不同,不知道的我不乱说,这是我所知道的习俗 。

清明节各地有不同的节令食品 。由于寒食节与清明节合二为一的关系,一些地方还保留着清明节吃冷食的习惯 。在山东,即墨吃鸡蛋和冷饽饽,莱阳、招远、长岛吃鸡蛋和冷高粱米饭,据说不这样的话就会遭冰雹 。泰安吃冷煎饼卷生苦菜,据说吃了眼睛明亮 。晋中一带还保留着清明前一日禁火的习惯 。很多地方在完成祭祀仪式后,将祭祀食品分吃 。晋南人过清明时,习惯用白面蒸大馍,中间夹有核桃、枣儿、豆子,外面盘成龙形,龙身中间扎一个鸡蛋,名为“子福” 。要蒸一个很大的总“子福”,象征全家团圆幸福 。上坟时,将总“子福”献给祖灵,扫墓完毕后全家分食之 。上海旧俗,用柳条将祭祀用过的蒸糕饼团贯穿起来,晾干后存放着,到立夏那天,将之油煎,给小孩吃,据说吃了以后不得疰夏病 。上海清明节时有吃青团的风俗 。将雀麦草汁和糯米一起舂合,使青汁和米粉相互融合,然后包上豆沙、枣泥等馅料,用芦叶垫底,放到蒸笼内 。蒸熟出笼的青团色泽鲜绿,香气扑鼻,是本地清明节最有特色的节令食品 。上海也有的人家清明节爱吃桃花粥,在扫墓和家宴上爱用刀鱼 。清明缘何吃青团?上海人在清明前后有吃青团的食俗,这种风俗可追溯到两千多年前的周朝 。据《周礼》记载,当时有“仲春以木铎循火禁于国中”的法规,于是百姓熄炊,“寒食三日” 。在寒食期间,即渭明前一、二日,还特定为”寒日节” 。古代寒食节的传统食品有糯米酪、麦酪、杏仁酪扬,这些食品都可事前制就,供寒日节充饥,不必举火为炊 。在寒日节的传统食品中还有一种“青精饭”,据《琐碎录》记载:“蜀入遇寒食日,采阳桐叶,细冬青染饭,色青而有光 。”明代《七修类槁》也说:“古人寒食采杨桐叶,染饭青色以祭,资阳气也,今变而为青白团子,乃此义也” 。清代《清嘉录》对青团有更明确的解释:“市上卖青团熟藕,为祀先之品,皆可冷食” 。现在,青团有的是采用青艾,有的以雀麦草汁和糯米粉捣制再以豆沙为馅而成,流传百余年,仍旧一只老面孔 。人们用它扫墓祭祖,但更多的是应令尝新,青团作为祭祀的功能日益淡化 。因此,一些卖青团的店家洞察到这以点,前些年曾出现过多种甜咸馅料的青团,如猪油玫瑰青团、黑洋酥青团、金针耳鲜肉青团等,但好景不长,这些原本受人青睐的青团,竟然无疾而终,实在让人百思不解

我们那是吃清明果的就是一种绿色的面食

清明果
3、清明节有哪些应季蔬菜
1、荠菜
清明前后的春天,肝阳上亢的人,特别容易出现头痛、昏眩,慢性气管炎也易在春季发作,这就是中医学所说的“春气者诸病在头” 。清明节之后,最适宜吃的时令蔬菜之一是荠菜 。
荠菜可以降血压、健胃消食、疏通肠胃,治疗胃痉挛、胃溃疡、肠炎等问题 。另外,荠菜还具有强筋健骨、明目养肝、润肺和中的作用 。荠菜的营养价值非常高,含有蛋白质、胡萝卜素、钙、铁、磷以及维生素B1、B2、C等,有助于增强免疫功能,适合清明时节食用 。
2、香椿
香椿芽拌面筋,嫩柳叶拌豆腐,是北京清明时令佳品 。香椿一般在清明前发芽,谷雨前后就可采摘顶芽,这种第一次采摘的,称头茬椿芽,不仅肥嫩,而且香味浓郁 。
香椿是时令名品,含香椿素等挥发性芳香族有机物,可健脾开胃,增加食欲 。香椿的挥发气味能透过蛔虫的表皮,使蛔虫不能附着在肠壁上而被排出体外,可用治蛔虫病 。
香椿还含有维生素E和性激素物质,有抗衰老和补阳滋阴的作用,故有“助孕素”的美称 。香椿具有清热利湿、利尿解毒之功效,是辅助治疗肠炎、痢疾、泌尿系统感染的良药 。
3、韭菜
说到春天要吃的东西,不得不提到韭菜 。在懂行人的口中,韭菜属于“瘦物”,因含有较多的膳食纤维,可帮助瘦身并促进食欲 。另外,韭菜有“春食则香,夏食则臭”之说,要品尝至鲜之味,可要抓紧呢 。
韭菜的独特辛香味是其所含的硫化物形成的,这些硫化物有一定的杀菌消炎作用,有助于人体提高自身免疫力 。
韭菜中这些硫化物还能帮助人体吸收维生素B1及维生素A,因此韭菜若与维生素B1含量丰富的猪肉类食品互相搭配,是比较营养的吃法 。不过,硫化物遇热易于挥发,因此烹调韭菜时需要急火快炒起锅,稍微加热过火,便会失去韭菜风味 。
4、马兰头
每到清明时节,马兰头特殊的香味最为吸引人 。许多野菜都是春天长成,最嫩时也是在春天,像马兰头一旦过了清明,就会逐渐变老,嚼不动了,因此这几天是最适合吃马兰头的 。
马兰头的制作最为简单,只要和豆腐干干拌后点上香油即可 。马兰头性味辛凉、微寒,有清热解毒、凉血止血、利湿消肿之功效,适合春季养生食用,不但能补充维生素,缓解春困,还对初春常见的咽喉肿痛非常有效 。
5、蕨菜
蕨菜又名吉祥菜、龙爪菜 。每当冰雪消融、春回大地的季节,正是采蕨的黄金季节 。蕨菜吃起来清脆细嫩,滑润无筋,味道馨香 。家常可炝、炒、打卤下面条、做成包子馅等,吃法极多 。蕨菜营养丰富,有提神、去油腻、助消化的作用,因此,人们称蕨菜是“山野菜之王”,“雪果山珍” 。
新鲜的蕨菜带有较重的苦涩味 。食用前需要经沸水烫后,再浸入凉水中除去异味 。如果少了这个步骤,蕨菜入口就比较苦了 。制作得当的新鲜蕨菜口感清香滑润,再拌以作料,便是一道难得的上乘菜 。
4、清明节,各个地方吃些什么呢?

“民以食为天”,清明祭祖也不例外 。扫墓祭祖,不改繁文缛节,回家烹调美味,不厌精细 。千百年来的习俗,就通过吃的传统食物 。宗族家庭的情感,也在这些活动中得到凝聚 。带着对先人的怀念与尊敬,热热闹闹地过节,清明,并不凄凄惨惨戚戚 。
————————————————————————————————————
盘点了一下在这个节日里吃的12种传统食物,让我们在缅怀先人的同时重新认识一下我们的传统食品吧 。
1、青团子
清明时节,江南一带有吃青团子的风俗习惯 。青团子是用一种名叫“浆麦草”的野生植物捣烂后挤压出汁,接着取用这种汁同晾干后的水磨纯糯米粉拌匀揉和,然后开始制作团子 。团子的馅心是用细腻的糖豆沙制成,在包馅时,另放入一小块糖猪油 。团坯制好后,将它们入笼蒸熟,出笼时用毛刷将熟菜油均匀地刷在团子的表面,这便大功告成了 。
2、艾粄(bǎn)

客家人有句老话,叫“清明前后吃艾粄,一年四季不生病” 。艾粄是清明节客家人必备的传统小食 。首先是将采摘回来的鲜嫩艾草洗净,放锅中煮熟后捞起,沥干水份,煮艾草的水要保留备用 。然后将煮熟的艾草剁成草泥,草泥剁得越细越烂越好 。艾草泥剁好后,用煮艾草的水,加上糯米粉一齐和拌成团 。然后把准备好的芝麻、眉豆、花生等馅料包进面团里,再封口捏成圆形、长形等形状,放入锅中隔水蒸15-20分钟后即可出炉 。

3、暖菇包

暖菇包是泰宁的传统特色小吃 。暖菇原料学名鼠曲草,又叫佛耳草,当地人称为暖菇草 。每年清明前夕,田间地头长满鼠曲草,毛茸茸、鲜嫩嫩的,正是采摘的好时节,也是制作暖菇包的好季节 。在泰宁,制作暖菇包南北片有些差异 。南片制作,用的是新鲜采摘的暖菇草原料,形似圆月,类似包子;北片的用暖菇粉制作,形似弯月,更像水饺 。南片的一般在清明前夕吃,图的是新鲜口味,不讲太多规矩 。

4、馓子(sǎn)

我国南北各地清明节有吃馓子的食俗 。“馓子”为一油炸食品,香脆精美,古时叫“寒具” 。寒食节禁火寒食的风俗在我国大部分地区已不流行,但与这个节日有关的馓子却深受世人的喜爱 。现在流行于汉族地区的馓子有南北方的差异:北方馓子大方洒脱,以麦面为主料;南方馓子精巧细致,多以米面为主料 。

5、鸡蛋

民间习俗认为,清明节吃个鸡蛋,一整年都有好身体 。清明节吃鸡蛋其源起是先秦时代某些地区有禁火习俗,多日的禁火寒食,煮熟的鸡蛋是度过这一时期的最好的食品储备 。清明节这天鸡蛋除了吃,还可以玩,大致分为两种,一种是“画蛋”,另一种则是“雕蛋” 。画的五颜六色鸡蛋可以吃;而“雕蛋”则仅供玩赏 。

 6、子推馍

“子推馍”,又称老馍馍,类似古代武将的头盔,重约250—500克 。里面包鸡蛋或红枣,上面有顶子 。顶子四周贴面花 。面花是面塑的小馍,形状有燕、虫、蛇、兔或文房四宝 。圆形的“子推馍”是专给男人们享用的 。已婚妇女吃条形的“梭子馍”,未婚姑娘则吃“抓髻馍” 。孩子们有燕、蛇、兔、虎等面花 。“大老虎”专给男孩子吃,也最受他们喜欢 。



厦门民谚有云“清明吃薄饼”,意思是清明节一家人在扫墓后要聚在一起包薄饼吃 。如今,闽南多数地方还保留这样的风俗习惯 。老厦门人卷薄饼时,一般喜欢在薄饼皮里放点酥了油的海苔、油煎的蛋丝,或抹一点辣酱等,卷后趁热吃更有滋味 。其中所包的各种蔬菜,预示着将使农苗兴旺、六畜茁壮,有的地区还认为吃了包卷芹菜、韭菜的薄饼,会使人们更勤(芹)劳,生命更长久(韭),家业更兴旺 。
8、大葱和蛋饼

清明节,青岛许多人家都要吃大葱和蛋饼,寓意聪明伶俐,这个习俗一直延续至今 。此外,旧时青岛地区有的人家还要捏面花,称作“蒸小燕”,吃白面小鸡和鸡蛋 。寓意小燕子来了,真正的春天到来了 。清明这天早晨全家人一定要吃鸡蛋和白面小鸡,心明眼亮不得病,很多学生要带鸡蛋给老师以表敬仰 。

9、朴籽粿(guǒ)

制作朴籽粿,首先将朴籽树叶和果实(核)捣烂,与大米舂成粉末,然后发酵再配糖,最后再用陶模型蒸或梅花模型蒸熟而成 。一般朴籽粿有梅花型和桃型两种,也有叫碗酵桃的 。蒸熟的朴籽为草绿色,个个咧开嘴大笑,总是给人春天很美好的感觉 。粿品呈浅绿色,味甚甘甜,据说吃了还可解积热,除疾病 。

10、芥菜饭

清明时节,闽东各地无论城乡,大多有吃芥菜的食俗 。据说每年二月二吃了用芥菜和大米混煮的“芥菜饭”可以终年不长疥疮 。也有在三月三,煮泥鳅面祭祖送人习俗 。

11、枣糕

枣糕又叫“子推饼”,北方一些地方用酵糟发面,夹枣蒸食 。他们还习惯将枣饼制成飞燕形,用柳条串起挂在门上,可以冷食,以纪念介子推不求名利的高尚品质 。糕就是谷物类,谷物类加上枣,符合春季养生增甘的目的,可以增加脾的功能来限制一下肝气过分的往外张扬 。

12、清明饭

每逢清明节前夕,家家户户都要从野外采集各种供食用的青草药,用来制作清明叛 。常用的草药有艾草、?麻叶、鸡矢藤、清明菜(白公翁)、荠菜、枸杞叶等 。将需用草药洗净、去梗、煮熟,拌在预先浸透滤干的糯米(加适量大米)中,用碓皿番成饭团,添进红糖搓匀,制成饭块蒸熟即成 。


不一定的,按地方的风俗而定 。

清明节我们吃鸡蛋

微风帘幕清明近,花落春残,尊酒留欢

明时节,江南一带有吃青团子的风俗习惯 。青团子是用一种名叫“浆麦草”的野生植物捣烂后挤压出汁,接着取用这种汁同晾干后的水磨纯糯米粉拌匀揉和,然后开始制作团子 。团子的馅心是用细腻的糖豆沙制成,在包馅时,另放入一小块糖猪油 。团坯制好后,将它们入笼蒸熟,出笼时用毛刷将熟菜油均匀地刷在团子的表面,这便大功告成了 。
青团子油绿如玉,糯韧绵软,清香扑鼻,吃起来甜而不腻,肥而不腴 。青团子还是江南一带人用来祭祀祖先必备食品,正因为如此,青团子在江南一带的民间食俗中显得格外重要
国南北各地清明节有吃馓子的食俗 。“馓子”为一油炸食品,香脆精美,古时叫“寒具” 。寒食节禁火寒食的风俗在我国大部分地区已不流行,但与这个节日有关的馓子却深受世人的喜爱 。现在流行于汉族地区的馓子有南北方的差异:北方馓子大方洒脱,以麦面为主料;南方馓子精巧细致,多以米面为主料 。在少数民族地区,馓子的品种繁多,风味各异,尤以维吾尔族、东乡族和纳西族以及宁夏回族的馓子最为有名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