涪翁,古代医家名,西汉末、东汉初涪县(今绵阳市区)人,著有《针经》《诊脉法》(已失传),被誉为两汉时期十大名医之一,以针刺见长,对中医学发展有着巨大贡献 。 “涪翁文化”是中国两千多年中医针灸文化的历史积淀与传承,是中华传统文化的优秀典范,正在成为中华文明走向世界的“文化名片”和“交流使者” 。
绵阳自西汉高祖六年(公元前201年)置涪县,史志记载老百姓者,涪翁当属第一人,且涪翁治病不论贵贱,皆全力救治不图报酬 。 涪翁乃是治病以针刺见长,其时代又远在华佗之前,因此,他也是继扁鹊、仓公之后,最先见于正式文献记载的一位针灸先贤 。 他深受当地民众的爱戴,当地历代以涪翁命名的有涪翁山、涪翁堰、涪翁村、涪翁路以及后人为他作诗作画,树立碑石以纪念他 。 涪翁所著的《针经》一书,当是他自己撰写,并传播门人的一种专门论述针刺治疗的医籍,此书古时亡佚,实在可惜 。
· 史志有关涪翁的记载
南朝时期,宋著名史学家范晔编《后汉书·郭玉传》,是迄今发现的有关涪翁的最早文字记载 。 其云:“初有老父,不知何出,常渔钓于涪水,因号涪翁,见有疾者,时下针石,辄应时而效 。 乃著《针经》《诊脉法》传于世 。 ”
明朝万历年间,任四川按察使的曹学佺撰写地理著作《蜀中广记》,其中记载:“涪翁者,左绵人,肥遁不出,不知姓名 。 所居处为渔父村,玉从之受《易》焉 。 ”明朝嘉靖年间编纂的《四川总志》记载:“渔父故村,绵州东四里 。 ”
清朝绵州地方志对涪翁的记述较多 。 乾隆《直隶绵州志》:“汉涪翁避王莽乱隐居于此 。 以渔老,善医术 。 见南山十贤堂记 。 祀乡贤 。 ”同治《直隶绵州志》:“涪翁避王莽乱隐居于涪,以渔钓老,工医 。 ”同治版《彰明县志》亦载:“涪翁避王莽乱德其姓名,捕鱼为业,兼精医术,活人甚多 。 ”
· 汉代涪县中医文化渊源
从出土文物和史籍记载看,涪县的中医文化传承从西汉到东汉有较为清晰的渊源,涪县在我国中医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 。
涪县西汉人体经脉漆雕 。 1995年2月,涪城区永兴镇的双包山发现大型椁墓,出土数百件文物,其中一具木胎髹漆人体模型,残高28.1厘米 。 漆雕木人体表分布的数道红色线条当系经脉,与《黄帝内经·经脉篇》记载的八脉有着相似之处,与《阴阳十一灸经》和《足臂十一灸经》等古经脉佚书中记载的经脉路径分布非常相似 。 此外,它还有上述三书未载的督脉 。 曾在绵阳从事多年文博工作的华东师大教授何志国认为,经脉漆雕木人是迄今发现最早的一件有关经脉学的医学人体模型,为经脉学说的形成和发展研究提供了形象、直观、可靠的实物资料 。 据他考证,涪县西汉人体经脉漆雕所在墓葬年代在汉武帝元狩五年(公元前118年)之前,较史载涪翁在世时间要早一百年以上 。
扬雄寓居涪县“著书” 。 公元前13年,扬雄在前往京师长安途中,曾寓居涪县阳泉(今西山公园)和钟阳镇(今新皂镇) 。 扬雄《太玄经》云:“五五为土,五在地十之中 。 ”与《内经》土常以生相合 。 《太玄经》的“道”与医道同出于道 。 扬雄《法言》云:“言,心声也 。 ”郭玉也说过“医之为言意也” 。 二者异曲同工 。 古人认为医学的医,跟意念的意,音和义是相通的,而中医医生要靠意念、意图来治病,强调了思考和悟性在中医诊疗中的重要作用 。
两汉十大名医涪县有三 。 《中国历代十大名医录》将涪县的涪翁、郭玉、李助列入两汉十大名医 。 郭玉,涪县南山“学医”,公元89—105年为太医丞 。 《后汉书·郭玉传》记载:涪翁传医技于程高,程高再传郭玉 。 《直隶绵州志》记载:延贤堂为南山郭玉读书处 。 李助的贡献则在完成了《经方颂说》 。 据《华阳国志》记载:“李助多方,以药立称 。 ”注云:“助,字翁君,涪人也,通名方,校医术(书),作《经方颂说》,名齐郭玉 。 ”李助所著《经方颂说》一书已失传 。
推荐阅读
- 身怀神奇秘技的隐士——涪翁
- 带脉针刺深度及方向 针灸带脉进针多少
- 针灸阳陵泉作用 阳陵泉针刺深度
- 针灸三焦俞的作用与功效 针灸三焦俞注意事项
- 少海怎么针灸 少海位置图和作用
- 针灸子宫有什么好处 子宫针灸有副作用吗
- 攒竹的针刺方法 针灸攒竹的功效
- 头维如何针灸 头维针刺方向
- 地仓针刺方法 地仓怎么针灸
- 颊车的针刺方法 颊车怎么针灸